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徽州民居建筑更新发展方式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内容与方法第14-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8页
2.徽州地区民居历史及发展概况第18-28页
    2.1 徽州地区的历史沿革第18页
    2.2 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第18-20页
        2.2.1 气候条件第18-19页
        2.2.2 地理环境第19页
        2.2.3 自然资源第19-20页
    2.3 徽州地区的人文环境第20-23页
        2.3.1 徽州地区的传统人文环境第20-22页
        2.3.2 徽州地区当前人文环境第22-23页
    2.4 徽州地区民居现代建设背景第23-24页
    2.5 徽州地区当前存在的更新发展方式第24-26页
        2.5.1 建设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更新发展方式的限定第24-25页
        2.5.2 本文中上和下的概念约定第25-26页
    2.6 小结第26-28页
3.自下而上的民居更新发展方式第28-52页
    3.1 对徽州自下而上更新发展生成民居建筑的测绘第28-39页
        3.1.1 西递村民居案例第28-33页
        3.1.2 坤沙村民居案例第33-36页
        3.1.3 徽州民居发展脉络分析第36-39页
    3.2 自下而上更新发展方式发展的促进因素第39-47页
        3.2.1 外在因素第39-42页
        3.2.2 内在因素第42-46页
        3.2.3 自下而上更新发展促进因素的总结第46-47页
    3.3 徽州民居自下而上更新发展方式的描述第47-48页
    3.4 自下而上建成民居的特点第48-50页
        3.4.1 建筑生活信息含量丰富第48页
        3.4.2 建筑原型来源相对单一稳定第48-49页
        3.4.3 建筑的地域属性明显第49页
        3.4.4 现代配套基础设施需另行建设处理第49-50页
    3.5 小结第50-52页
4.自上而下的民居更新发展方式第52-68页
    4.1 徽州地区建设活动中已经出现的自上而下更新发展倾向第52-59页
        4.1.1 西递村出现的自上而下的更新发展第52-58页
        4.1.2 坤沙村出现的自上而下的更新发展第58-59页
    4.2 自上而下更新发展方式发展的促进因素第59-65页
        4.2.1 地域主义理论的兴起第60页
        4.2.2 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第60-61页
        4.2.3 遗产保护呼声高涨第61-62页
        4.2.4 中国乡村政策的发展第62-63页
        4.2.5 自上而下更新发展促进因素的总结第63-65页
    4.3 徽州民居自上而下更新发展方式的描述第65页
    4.4 自上而下建成民居的特点第65-66页
        4.4.1 建筑包含的信息缺乏生活细节反馈第65页
        4.4.2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建筑的原型来源第65-66页
        4.4.3 多采用社会主流技术第66页
        4.4.4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统一一次性处理第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5.两种更新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第68-92页
    5.1 两种更新发展方式内涵的描述第68-69页
    5.2 两种更新发展方式比较标准的确定第69-73页
        5.2.1 徽州民居发展在建筑层面的问题第69-71页
        5.2.2 问题导向的比较标准第71-73页
    5.3 不同更新发展方式比较第73-84页
        5.3.1 居住层面第73-76页
        5.3.2 文化层面第76-78页
        5.3.3 学术实践层面第78-84页
    5.4 对于适宜更新发展方式的思考第84-91页
        5.4.1 两种更新发展方式利弊分析第84-86页
        5.4.2 适宜更新发展方式的构想第86-91页
    5.5 小结第91-92页
6.结语第92-94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92-93页
    6.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第93-94页
        6.2.1 局限性第93页
        6.2.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图表目录第100-104页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域建筑的建造技艺调查研究
下一篇:超大规模高中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