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船舶压载水的生物入侵问题和处理现状 | 第11-16页 |
1.2.1 船舶压载水的生物入侵问题 | 第11页 |
1.2.2 国际立法进程 | 第11-12页 |
1.2.3 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1 电催化生物灭活技术 | 第16-17页 |
1.3.2 臭氧灭活机理 | 第17页 |
1.3.3 紫外辐射灭菌技术 | 第17-18页 |
1.3.4 紫外/电催化联合技术 | 第18页 |
1.3.5 紫外/臭氧联合技术 | 第18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2 海水水质与微生物的培养 | 第21-23页 |
2.2.1 海水水质 | 第21-22页 |
2.2.2 细菌的培养 | 第22页 |
2.2.3 藻类的培养 | 第22-23页 |
2.3 微生物灭活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3.1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 第23页 |
2.3.2 杜氏盐藻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4 总剩余氧化物质(TRO)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 臭氧浓度测定 | 第25-26页 |
2.6 紫外辐射强度测定 | 第26-27页 |
第3章 臭氧/紫外联合压载水处理中试系统性能测试 | 第27-42页 |
3.1 臭氧/紫外联合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建立 | 第27-31页 |
3.1.1 中试系统流程 | 第27页 |
3.1.2 水泵选择 | 第27-28页 |
3.1.3 过滤器选择 | 第28页 |
3.1.4 臭氧发生器与扩散体系 | 第28-29页 |
3.1.5 光源选择及紫外反应器设计 | 第29-30页 |
3.1.6 中试系统水头损失计算 | 第30-31页 |
3.2 紫外/臭氧联合处理系统灭菌性能测试 | 第31-37页 |
3.2.1 臭氧系统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 第32-33页 |
3.2.2 紫外辐射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 第33-34页 |
3.2.3 紫外/臭氧联合处理系统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 第34-35页 |
3.2.4 紫外/臭氧联合处理系统TRO生成 | 第35-36页 |
3.2.5 紫外/臭氧联合处理系统TRO衰减和持续灭菌效果 | 第36-37页 |
3.3 紫外/臭氧联合处理系统灭藻性能测试 | 第37-40页 |
3.3.1 臭氧对杜氏盐藻的灭活效果 | 第38页 |
3.3.2 紫外/臭氧对杜氏盐藻的灭活效果 | 第38-39页 |
3.3.3 紫外/臭氧对杜氏盐藻的持续灭活效果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紫外/电催化处理船舶压载水微生物效果初探 | 第42-61页 |
4.1 紫外/电催化处理压载水系统的建立 | 第42-45页 |
4.1.1 电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 第42-43页 |
4.1.2 电催化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43页 |
4.1.3 紫外辐射反应器设计及相关参数测定 | 第43-44页 |
4.1.4 紫外/电催化压载水处理系统流程 | 第44-45页 |
4.2 电催化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 第45-50页 |
4.2.1 Ti/SnO_2、Ti/RuO_2电极电催化灭菌效果 | 第45-46页 |
4.2.2 电催化系统TRO生成与衰减 | 第46-49页 |
4.2.3 电催化系统持续灭菌效果 | 第49-50页 |
4.3 电催化灭藻效果 | 第50-53页 |
4.3.1 电催化对杜氏盐藻的灭活效果 | 第50-52页 |
4.3.2 电催化对杜氏盐藻持续灭活 | 第52-53页 |
4.4 紫外/电催化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 | 第53-56页 |
4.4.1 Ti/SnO_2、Ti/RuO_2电极联合紫外灭菌效果 | 第53-55页 |
4.4.2 紫外/电催化系统持续灭菌效果 | 第55-56页 |
4.5 紫外/电催化灭藻效果 | 第56-59页 |
4.5.1 紫外/电催化对杜氏盐藻的灭活效果 | 第56-58页 |
4.5.2 紫外/电催化对杜氏盐藻的持续灭活效果 | 第58-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