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机形态的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汽车座椅人机舒适性的发展 | 第18-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1-22页 |
1.4.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22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5页 |
第2章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对舒适性的影响 | 第25-36页 |
2.1 人机形态与舒适性的关系 | 第25-28页 |
2.1.1 人机形态概述 | 第25-26页 |
2.1.2 舒适性的特征 | 第26-27页 |
2.1.3 人机形态在舒适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2.2 汽车座椅的人机形态与结构 | 第28-31页 |
2.2.1 人机接触面分析 | 第28-29页 |
2.2.2 人体形态划分 | 第29-30页 |
2.2.3 汽车座椅形态与人体形态的呼应 | 第30-31页 |
2.3 驾驶坐姿与人机舒适性 | 第31-35页 |
2.3.1 坐姿人体参数的提取 | 第32-33页 |
2.3.2 舒适的乘坐姿势分析 | 第33-34页 |
2.3.3 汽车座椅的人机形态舒适性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的舒适性评价系统构建 | 第36-49页 |
3.1 汽车座椅的舒适度要素研究 | 第36-38页 |
3.1.1 问卷内容综述 | 第37页 |
3.1.2 舒适性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2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舒适性的主观评价指标采集 | 第38-46页 |
3.2.1 人机形态的指标选取 | 第39-40页 |
3.2.2 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4页 |
3.2.3 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44-46页 |
3.3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舒适性的客观评价 | 第46-48页 |
3.3.1 客观实验的数据选取 | 第46-47页 |
3.3.2 确定舒适性的数据评价依据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汽车座椅的造型形态与人机设计 | 第49-61页 |
4.1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分类 | 第49-53页 |
4.1.1 头枕的形态分类 | 第49-51页 |
4.1.2 靠背的形态分类 | 第51页 |
4.1.3 坐垫造型分类 | 第51-52页 |
4.1.4 其他重要人机形态 | 第52-53页 |
4.2 人机形态的设计原则 | 第53页 |
4.3 汽车座椅设计的依据 | 第53-55页 |
4.3.1 靠背 | 第54页 |
4.3.2 坐垫 | 第54-55页 |
4.3.3 头枕 | 第55页 |
4.4 汽车座椅人机形态的体现形式 | 第55-57页 |
4.4.1 靠背的人机形态曲线 | 第56-57页 |
4.4.2 坐垫的人机形态曲线 | 第57页 |
4.5 整椅形态设计 | 第57-60页 |
4.5.1 造型设计 | 第57-58页 |
4.5.2 座椅尺寸的确定 | 第58页 |
4.5.3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5.4 汽车座椅的模型制作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体压分布实验的汽车座椅人机形态分析 | 第61-78页 |
5.1 体压分布实验简介 | 第61-62页 |
5.2 体压分布实验方案 | 第62-64页 |
5.2.1 被试者 | 第62页 |
5.2.2 测试内容及坐姿要求 | 第62-64页 |
5.2.3 体压分布数据的采集 | 第64页 |
5.2.4 实验流程 | 第64页 |
5.3 体压分布数据的人机形态客观评价指标 | 第64-65页 |
5.3.1 接触面积 | 第64-65页 |
5.3.2 平均压强 | 第65页 |
5.3.3 峰值压强 | 第65页 |
5.3.4 压力梯度 | 第65页 |
5.4 客观实验数据与主观评价的统计 | 第65-69页 |
5.4.1 A座椅的体压分布 | 第65-66页 |
5.4.2 B座椅的体压分布 | 第66-67页 |
5.4.3 C座椅的体压分布 | 第67-68页 |
5.4.4 主观评价的统计 | 第68-69页 |
5.5 数据挖掘与分析 | 第69-77页 |
5.5.1 三款座椅主客观指标值的相关分析 | 第69-71页 |
5.5.2 三款座椅客观数据与舒适性的分析 | 第71-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1 | 第84-85页 |
附录2 | 第85-86页 |
附录3 | 第86-87页 |
附录4 | 第87-89页 |
附录5 | 第89-91页 |
附录6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