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had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0-12页 |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2.3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1.3.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14-15页 |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1.4.1 创新 | 第15页 |
| 1.4.2 不足 | 第15-17页 |
| 2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理论基础及审计内容 | 第17-23页 |
| 2.1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1.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17-18页 |
| 2.1.2 “免疫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 2.2 审计内容 | 第19-23页 |
| 2.2.1 资金审计 | 第19-20页 |
| 2.2.2 工程审计 | 第20页 |
| 2.2.3 分配管理审计 | 第20页 |
| 2.2.4 政策落实审计 | 第20-23页 |
| 3 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及有效性分析 | 第23-37页 |
| 3.1 审计结果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 3.1.1 统计数据来源 | 第23页 |
| 3.1.2 数据处理原则 | 第23-24页 |
| 3.2 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总体情况 | 第24-37页 |
| 3.2.1 审计概况 | 第24-25页 |
| 3.2.2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第25-29页 |
| 3.2.3 问题整改情况 | 第29-32页 |
| 3.2.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有效性 | 第32-37页 |
| 4 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 4.1 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 第37页 |
| 4.2 审计依据不统一 | 第37-38页 |
| 4.3 审计人员结构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8页 |
| 4.4 审计标准尚未出台 | 第38-39页 |
| 4.5 审计绩效有待提升 | 第39页 |
| 4.6 审计技术未及时更新 | 第39-41页 |
| 5 深化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建议 | 第41-45页 |
| 5.1 加快理论研究进程 | 第41页 |
| 5.2 规范立法工作 | 第41-42页 |
| 5.3 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第42页 |
| 5.4 制定审计标准 | 第42-43页 |
| 5.5 提高审计绩效 | 第43页 |
| 5.6 在审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 | 第43-45页 |
| 6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