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污泥调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2 污泥浓缩及储存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3 污泥性质及脱水性能指标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0页 |
2.1 试验的材料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试验污泥性质 | 第23页 |
2.1.2 试验所用药品 | 第23-24页 |
2.1.3 试验所用仪器 | 第24页 |
2.2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检测项目 | 第24-25页 |
2.2.2 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7-30页 |
2.3.1 污泥自絮凝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2.3.2 储存时间对污泥性质及自絮凝特性影响研究 | 第28-30页 |
第3章 污泥一级搅拌自絮凝特性研究 | 第30-48页 |
3.1 一级搅拌自絮凝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参数确定 | 第30-35页 |
3.1.1 以CST改善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实验分析 | 第30-32页 |
3.1.2 以SVI改善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实验分析 | 第32-34页 |
3.1.3 不同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及最佳参数确定 | 第34-35页 |
3.2 污泥浓度对一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35-39页 |
3.2.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3.3 搅拌时间对一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39-43页 |
3.3.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42-43页 |
3.4 搅拌强度对一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43-46页 |
3.4.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43页 |
3.4.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污泥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研究 | 第48-76页 |
4.1 两级搅拌自絮凝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参数确定 | 第48-53页 |
4.1.1 以CST改善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实验分析 | 第48-50页 |
4.1.2 以SVI改善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实验分析 | 第50-52页 |
4.1.3 不同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及最佳参数确定 | 第52-53页 |
4.2 污泥浓度对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53-57页 |
4.2.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54页 |
4.2.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56-57页 |
4.3 一级搅拌强度对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57-61页 |
4.3.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58页 |
4.3.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60-61页 |
4.4 二级搅拌强度对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61-65页 |
4.4.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2页 |
4.4.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64-65页 |
4.5 一级搅拌时间对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65-69页 |
4.5.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6页 |
4.5.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68-69页 |
4.6 二级搅拌时间对两级搅拌自絮凝特性影响分析 | 第69-73页 |
4.6.1 对污泥CST和SVI的影响 | 第69-70页 |
4.6.2 对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70页 |
4.6.3 对污泥粒径的影响 | 第70-71页 |
4.6.4 对污泥粘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4.6.5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72-73页 |
4.7 不同搅拌方式自絮凝效果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储存时间对污泥性质及自絮凝特性影响研究 | 第76-89页 |
5.1 浓缩时间对污泥性质及浓缩效能的影响分析 | 第76-79页 |
5.1.1 污泥含水率的变化 | 第76-77页 |
5.1.2 VFAs的变化 | 第77页 |
5.1.3 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变化 | 第77-78页 |
5.1.4 污泥粒径的变化 | 第78页 |
5.1.5 污泥粘度的变化 | 第78-79页 |
5.1.6 污泥CST的变化 | 第79页 |
5.1.7 污泥性质变化综合分析及最佳浓缩时间确定 | 第79页 |
5.2 储存时间对污泥性质及自絮凝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79-85页 |
5.2.1 氧化还原电位和VFAs的变化 | 第80页 |
5.2.2 污泥EPS的变化 | 第80-81页 |
5.2.3 污泥CST和SVI的变化 | 第81-82页 |
5.2.4 污泥p H和Zeta电位的变化 | 第82-83页 |
5.2.5 污泥粒径的变化 | 第83页 |
5.2.6 污泥粘度的变化 | 第83-84页 |
5.2.7 污泥性质和自絮凝特性变化综合分析 | 第84-85页 |
5.3 工程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85-88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85-86页 |
5.3.2 经济分析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