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与适宜性分析研究--以清水县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2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2-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15-19页
    2.1 理论基础第15-17页
        2.1.1 人地关系理论第15页
        2.1.2 生态经济理论第15-16页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6页
        2.1.4 土地稀缺理论第16-17页
    2.2 概念界定第17-19页
        2.2.1 耕地第17页
        2.2.2 耕地后备资源第17-19页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19-29页
    3.1 区域概况第19-24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19-20页
        3.1.2 自然条件第20-24页
        3.1.3 社会经济概况第24页
    3.2 土地利用现状第24-26页
    3.3 清水县耕地资源状况第26-27页
    3.4 清水县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第四章 清水县未利用地情况及耕地后备资源的确定第29-34页
    4.1 清水县未利用土地资源概况第29-31页
    4.2 清水县耕地后备资源的确定第31-34页
        4.2.1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和数量第31-33页
        4.2.2 宜耕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第33-34页
第五章 耕地后备资源结果适宜性评价第34-53页
    5.1 评价原则第34-35页
    5.2 研究数据和方法第35页
        5.2.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5页
        5.2.2 评价思路第35页
    5.3 确定评价单元第35-36页
    5.4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6页
    5.5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第36-41页
        5.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37页
        5.5.2 构造判断矩阵第37-39页
        5.5.3 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的计算第39页
        5.5.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39-41页
    5.6 耕地后备评价分析第41-53页
        5.6.1 各因子的适宜性确定第41-46页
        5.6.2 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第46-47页
        5.6.3 综合指标值的计算第47页
        5.6.4 适宜性等级指数的确定第47-49页
        5.6.5 清水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价评价结论第49-51页
        5.6.6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分析第51-53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第53-55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53页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碱改性HZSM-5催化剂对生物质热解影响研究
下一篇:旅游资源与公路网络协同优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