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有关郎木寺历史的研究成果 | 第16页 |
二、有关郎木寺根本施主河南蒙旗的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三、有关郎木寺旅游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四、其它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郎木寺之初建(18世纪中期) | 第19-30页 |
第一节 青海和硕特部蒙古黄河南前首旗的历史演变 | 第19-23页 |
一、蒙古和硕特部的南迁 | 第19-20页 |
二、青海黄河南蒙旗的形成 | 第20-21页 |
三、青海黄河南蒙旗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 第21-23页 |
第二节 郎木寺与河南蒙旗亲王 | 第23-29页 |
一、朗木寺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二、郎木寺的创建者嘉参桑盖尊者 | 第23-24页 |
三、郎木寺创建缘由探析 | 第24-29页 |
第三节 郎木寺初建过程与规模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郎木寺之兴盛(18世纪末-20世纪中期) | 第30-46页 |
第一节 郎木寺的政治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郎木寺的经济 | 第32-34页 |
一、郎木寺的经济收入 | 第32-34页 |
二、寺院的消费及支出 | 第34页 |
第三节 郎木寺的寺院教育和法会 | 第34-39页 |
一、寺院教育 | 第34-37页 |
二、法会 | 第37-39页 |
第四节 郎木寺的历任赛赤活佛 | 第39-41页 |
第五节 郎木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 第41-46页 |
一、郎木寺与拉卜楞寺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郎木寺与合作寺的关系 | 第42-44页 |
三、郎木寺与卓尼杨土司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郎木寺的衰落(19世纪末至20世纪60、70年代) | 第46-53页 |
第一节 甘青地区藏传佛教衰落的原因 | 第46-50页 |
一、政府对蒙藏地区藏传佛教的限制政策 | 第46-47页 |
二、连年的战乱对甘青地区经济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三、现代教育的兴起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郎木寺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郎木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郎木寺的重建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第53-59页 |
第一节 郎木寺的重建 | 第53-56页 |
一、国家对宗教政策的调整 | 第53页 |
二、甘南州地方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实 | 第53-54页 |
三、郎木寺的重建过程及规模 | 第54-56页 |
第二节 郎木寺宗教文化旅游业的兴起 | 第56-59页 |
一、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57页 |
二、寺院经济结构的转变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郎木寺的社会及教育文化功能 | 第59-65页 |
第一节 郎木寺的社会功能 | 第59-61页 |
一、为信教群众提供宗教服务 | 第59页 |
二、处理周边地区纠纷和民族矛盾 | 第59-60页 |
三、捐资助学 | 第60页 |
四、保护生态环境 | 第60-61页 |
第二节 郎木寺的教育文化功能 | 第61-65页 |
一、文化的传递功能 | 第61-62页 |
二、文化的融合功能 | 第62页 |
三、文化古籍的保存功能 | 第62-63页 |
四、文化的出版功能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