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罗山县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选题目的第12-13页
    2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2.1 研究方法第13页
        2.2 论文框架第13-14页
        2.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0页
        3.1 国外研究概况第15-16页
        3.2 国内研究概况第16-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区概况第20-24页
    1 相关概念及理论第20-22页
        1.1 新型城镇化第20页
        1.2 土地权属第20-21页
        1.3 农村土地流转第21-22页
        1.4 农用地及建设用地第22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2-23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3-24页
第三章 罗山县土地流转现状研究第24-32页
    1 罗山县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第24-25页
    2 罗山县土地流转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5-32页
        2.1 罗山县土地流转类型及发展状况第25-26页
        2.2 罗山县土地流转空间分析第26-29页
        2.3 罗山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第29-32页
第四章 罗山县土地流转绩效评价第32-47页
    1 土地流转模式分类第32-33页
        1.1 农户自发流转模式第32页
        1.2 集体组织流转模式第32页
        1.3 土地入股流转模式第32-33页
    2 评价指标选取第33-34页
    3 评价方法选取第34-36页
        3.1 层次分析法第34-35页
        3.2 熵权法第35-36页
        3.3 组合赋权第36页
    4 指标赋权第36-38页
        4.1 层次分析法赋权第36-37页
        4.2 熵权法赋权第37页
        4.3 组合赋权第37-38页
    5 罗山县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经济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第38-40页
        5.1 农户自发流转模式的经济绩效评价第38页
        5.2 集体组织流转模式经济绩效评价第38-39页
        5.3 土地入股流转模式经济绩效评价第39-40页
    6 影响罗山县土地流转经济绩效的因素分析第40-46页
        6.1 农户间自发流转规模小、时间短、收益低第40-42页
        6.2 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42-43页
        6.3 流转程序不规范第43-44页
        6.4 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明显第44-45页
        6.5 流转意愿普遍不强第45页
        6.6 规模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第45-46页
    7 结论与分析第46-47页
第五章 罗山县土地流转措施与建议第47-56页
    1 罗山县农村土地流转措施第47-49页
        1.1 制定实施方案第47页
        1.2 招商引资,扶持培育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第47页
        1.3 开展省、市、县三级示范性合作社(场),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园第47-48页
        1.4 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及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第48页
        1.5 实施农产品初加工惠民工程,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第48页
        1.6 兴修水利,规划实施高标准粮田第48页
        1.7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提升计划,推广农业科技第48-49页
    2 罗山县土地流转建议第49-56页
        2.1 严格落实惠农政策,加强政府监管第49-50页
        2.2 市场评估与政府指导相结合,建立流转价格浮动机制第50页
        2.3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及中介体系,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第50-51页
        2.4 严格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第51页
        2.5 资源整合,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第51-52页
        2.6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农业保险覆盖面第52-53页
        2.7 保护耕地,防控流转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第53-54页
        2.8 发展非农产业,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第54页
        2.9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1 结论第56页
    2 研究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企业环境成本披露问题探讨
下一篇: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