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11-12页 |
常用单位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13-14页 |
1.2 NT-proBNP的生物学特征 | 第14页 |
1.3 NT-proBNP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14-17页 |
1.3.1 NT-proBNP与心衰严重程度 | 第14-15页 |
1.3.2 NT-proBNP、BNP与高血压并发症 | 第15页 |
1.3.3 NT-proBN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第15-16页 |
1.3.4 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 第16页 |
1.3.5 NT-proBNP与心房纤颤 | 第16页 |
1.3.6 NT-proBNP与稳定型冠心病 | 第16-17页 |
1.4 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1.4.1 BNP的放射免疫检测技术 | 第17页 |
1.4.2 竞争性血浆BNP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4.3 BNP非竞争性免疫检测技术 | 第18页 |
1.4.4 BNP及NT-proBNP的自动化及快速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43页 |
2.1 材料 | 第20-28页 |
2.1.1 NT-proBNP抗原 | 第20页 |
2.1.2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 第20页 |
2.1.3 试剂及材料 | 第20-21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2-28页 |
2.2 方法 | 第28-43页 |
2.2.1 NT-proBNP抗原鉴定 | 第28-30页 |
2.2.2 NT-proBNP单抗的制备 | 第30-33页 |
2.2.3 NT-proBNP单抗鉴定 | 第33-34页 |
2.2.4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34-40页 |
2.2.5 线性范围确定 | 第40页 |
2.2.6 标准品的制备及保存 | 第40-41页 |
2.2.7 检测体系的工艺研究 | 第41-43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61页 |
3.1 NT-proBNP抗原的鉴定 | 第43-44页 |
3.1.1 抗原浓度的测定 | 第43页 |
3.1.2 抗原纯度的测定 | 第43页 |
3.1.3 抗原生物学活性鉴定 | 第43-44页 |
3.2 NT-proBNP单抗的制备 | 第44-47页 |
3.2.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45页 |
3.2.2 免疫效价检测 | 第45页 |
3.2.3 细胞融合 | 第45页 |
3.2.4 细胞株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2.5 腹水纯化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3.3 单抗的鉴定 | 第47-49页 |
3.3.1 单抗表位鉴定 | 第47页 |
3.3.2 单抗亚型鉴定 | 第47-48页 |
3.3.3 单抗的SDS-PAGE鉴定 | 第48-49页 |
3.3.4 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 第49页 |
3.4 双抗体夹心法的初步建立 | 第49-57页 |
3.4.1 室内质控品的建立 | 第49-50页 |
3.4.2 单克隆抗体的配对 | 第50-51页 |
3.4.3 包被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3.4.4 封闭条件的确定 | 第52页 |
3.4.5 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52-53页 |
3.4.6 反应模式的研究 | 第53页 |
3.4.7 线性范围确定 | 第53-54页 |
3.4.8 标准品制备及保存 | 第54-57页 |
3.5 检测体系的工艺验证 | 第57-61页 |
3.5.1 精密性 | 第57-58页 |
3.5.2 稳定性 | 第58页 |
3.5.3 回收率 | 第58-59页 |
3.5.4 临床标本检测 | 第59-60页 |
3.5.5 干扰因素检测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4.1 阳性细胞株的筛选 | 第61页 |
4.2 抗体表位筛选 | 第61-62页 |
4.3 标准品的建立及保存 | 第62-63页 |
4.4 ELISA检测方法 | 第63-64页 |
5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