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碳酸二甲酯 | 第12-18页 |
1.2.1 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2 碳酸二甲酯的用途 | 第12-13页 |
1.2.3 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工艺 | 第13-18页 |
1.3 亚硝酸烷基酯羰基化法合成烷基碳酸酯 | 第18-33页 |
1.3.1 工艺概述 | 第19-22页 |
1.3.2 催化剂活性物种的研究 | 第22-24页 |
1.3.3 含氯体系 | 第24-28页 |
1.3.4 无氯分子筛体系 | 第28-31页 |
1.3.5 反应机理研究 | 第31-33页 |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33-36页 |
1.4.1 论文工作的背景 | 第33-3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6-43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36-37页 |
2.2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37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9页 |
2.3.1 Pd/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2 Na_2H_2EDTA改性Na Y分子筛 | 第38页 |
2.3.3 Na Y分子筛的钝化 | 第38页 |
2.3.4 碱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2.4 催化剂性质的表征 | 第39-41页 |
2.4.1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 | 第39页 |
2.4.2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 | 第39页 |
2.4.3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 第39页 |
2.4.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N2-adsorption) | 第39-40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0页 |
2.4.6 X射线衍射(XRD) | 第40页 |
2.4.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第40页 |
2.4.8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0页 |
2.4.9 固体核磁共振谱(MAS-NMR) | 第40页 |
2.4.10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40-41页 |
2.4.11 CO化学吸附(CO-chemisorption) | 第41页 |
2.4.12 CO红外吸附光谱 | 第41页 |
2.5 产品分析 | 第41-42页 |
2.6 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亚硝酸甲酯羰基化反应中Pd簇的尺寸效应 | 第43-66页 |
3.1 引言 | 第43-46页 |
3.1.1 分子筛为主体的金属簇催化剂简介 | 第44页 |
3.1.2 以分子筛为主体的金属簇 | 第44-45页 |
3.1.3 金属簇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45-46页 |
3.2 Pd/Na Y催化剂中Pd位置的确定 | 第46-51页 |
3.2.1 催化剂中Pd离子位置的表征 | 第47-49页 |
3.2.2 不同焙烧温度下催化剂的性能比较 | 第49-50页 |
3.2.3 TEOS处理前后催化剂的羰基化性能比较 | 第50-51页 |
3.2.4 小结 | 第51页 |
3.3 Pd簇的尺寸效应 | 第51-61页 |
3.3.1 还原剂种类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2 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54-59页 |
3.3.3 Pd负载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 Pd/Na Y催化剂还原前后表面酸性质比较 | 第61-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催化剂表面酸位对亚硝酸甲酯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6-95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分子筛硅铝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6-75页 |
4.2.1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67-69页 |
4.2.2 催化剂的性质表征 | 第69-73页 |
4.2.3 分子筛硅铝比与催化剂表面酸位的关系 | 第73-75页 |
4.3 催化剂表面Br?nsted酸位的定量调控 | 第75-81页 |
4.3.1 氨水浓度对Br?nsted酸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2 Na OH浓度对Br?nsted酸量的影响 | 第77-81页 |
4.4 催化剂表面Lewis酸位的定量调控 | 第81-92页 |
4.4.1 Na_2H_2EDTA处理对Lewis酸量的影响 | 第81-86页 |
4.4.2 TEOS处理对Lewis酸量的影响 | 第86-92页 |
4.5 Pd/Na Y催化剂中Lewis酸与Pd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92-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Pd/Na Y催化剂中Lewis酸与Pd的协同作用 | 第95-132页 |
5.1 引言 | 第95-96页 |
5.2 碱改性催化剂的MN羰基化反应性能测试 | 第96-99页 |
5.3 钾的前躯体对MN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99-104页 |
5.3.1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99-101页 |
5.3.2 催化剂性质表征 | 第101-104页 |
5.3.3 小结 | 第104页 |
5.4 钾的掺杂顺序和掺杂方式对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4.1 钾的掺杂顺序对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4.2 钾的掺杂方式对羰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4.3 不同掺杂方式的催化剂的性质表征 | 第106-107页 |
5.4.4 小结 | 第107页 |
5.5 碱金属掺杂的催化剂的作用机制 | 第107-120页 |
5.5.1 钾掺杂的催化剂的作用机制 | 第107-117页 |
5.5.2 Li、Rb和Cs掺杂的催化剂的作用机制 | 第117-119页 |
5.5.3 小结 | 第119-120页 |
5.6 碱金属掺杂催化剂的DFT研究 | 第120-130页 |
5.6.1 催化剂模型的建立和理论计算方法 | 第120-121页 |
5.6.2 碱金属的掺杂对Pd物种电子性质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6.3 C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 | 第123-127页 |
5.6.4 CO吸附结构的电子密度拓扑学分析 | 第127-129页 |
5.6.5 小结 | 第129-130页 |
5.7 钾改性对羰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 第13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6.2 创新点 | 第133页 |
6.3 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0页 |
学术会议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