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心率变异性概述 | 第13-17页 |
1.2.1 心脏电活动的生理基础 | 第13-14页 |
1.2.2 心率变异性的概念和生理基础 | 第14-16页 |
1.2.3 心率变异性的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1.3 心率变异性的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 第17-24页 |
1.3.1 时域分析法 | 第17-18页 |
1.3.2 频域分析法 | 第18-20页 |
1.3.3 非线性分析法 | 第20-24页 |
1.4 庞加莱散点图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 第24-31页 |
1.4.1 庞加莱散点图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1.4.2 庞加莱散点图非线性定量分析指标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5 递归图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 第31-39页 |
1.5.1 递归图基本原理 | 第31-37页 |
1.5.2 递归图应用于心率变异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1.6 本文的工作 | 第39-43页 |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第二章 心率变异性的差分庞加莱散点图分布熵分析 | 第50-71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方法 | 第51-53页 |
2.2.1 分布熵 | 第51-52页 |
2.2.2 多尺度象限分布熵 | 第52-53页 |
2.3 多尺度象限分布熵分析应用于健康人和心衰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 第53-63页 |
2.3.1 实验数据简介 | 第53-55页 |
2.3.2 分析结果和讨论 | 第55-60页 |
2.3.3 仿真噪声和替代数据的对比测试 | 第60-63页 |
2.4 多尺度象限分布熵分析应用于心率变异性的昼夜节律研究 | 第63-66页 |
2.4.1 心率变异性的昼夜节律简介 | 第63页 |
2.4.2 实验数据简介 | 第63-64页 |
2.4.3 分析结果和讨论 | 第64-6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三章 基于差分庞加莱散点图的心率变异性反馈指数分析 | 第71-95页 |
3.1 引言 | 第71页 |
3.2 方法 | 第71-74页 |
3.2.1 反馈指数分析 | 第71-73页 |
3.2.2 多尺度反馈指数分析 | 第73-74页 |
3.3 数据仿真 | 第74-78页 |
3.3.1 三种典型噪声的仿真实验 | 第74-76页 |
3.3.2 针对非平稳趋势项的仿真实验 | 第76-78页 |
3.4 多尺度反馈指数分析应用于正常及病理状态心率变异数据 | 第78-89页 |
3.4.1 实验数据概述 | 第78-79页 |
3.4.2 分析结果 | 第79-82页 |
3.4.3 与差分散点图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82-83页 |
3.4.4 讨论 | 第83-89页 |
3.5 多尺度反馈指数分析应用于正常及人造心率变异数据 | 第89-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基于递归图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 第95-134页 |
4.1 引言 | 第95-96页 |
4.2 常用递归定量分析方法简介 | 第96-99页 |
4.2.1 基于递归密度的测度 | 第96页 |
4.2.2 基于对角线的测度 | 第96-98页 |
4.2.3 基于垂直线的测度 | 第98-99页 |
4.3 多尺度递归定量分析方法 | 第99-103页 |
4.3.1 基于粗粒化的多尺度递归定量分析方法 | 第99页 |
4.3.2 基于小波分解的多尺度递归定量分析方法 | 第99-101页 |
4.3.3 相空间重构参数与递归阈值参数的选取 | 第101-103页 |
4.4 递归定量分析应用于健康人与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 | 第103-114页 |
4.4.1 背景和数据概述 | 第103-104页 |
4.4.2 基于粗粒化多尺度的递归定量分析 | 第104-109页 |
4.4.3 基于小波的多尺度递归定量分析 | 第109-114页 |
4.4.4 小结 | 第114页 |
4.5 递归定量分析应用于冥想训练心率变异性研究 | 第114-122页 |
4.5.1 背景和数据概述 | 第114-116页 |
4.5.2 分析结果和讨论 | 第116-122页 |
4.5.3 小结 | 第122页 |
4.6 递归定量分析应用于跳绳运动心率变异性研究 | 第122-130页 |
4.6.1 背景和数据概述 | 第122-125页 |
4.6.2 分析结果和讨论 | 第125-13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4-139页 |
5.1 全文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134-137页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7-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