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 第16页 |
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2.1 小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CMS)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6-17页 |
1.2.2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的研究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7页 |
1.2.3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及两系杂交体系 | 第17-18页 |
1.2.4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 | 第18页 |
1.3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 第18-24页 |
1.3.1 细胞学水平研究植物雄性不育 | 第18-21页 |
1.3.2 生理生化水平研究植物雄性不育 | 第21-24页 |
1.4 线粒体与雄性不育 | 第24页 |
1.5 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 第24-29页 |
1.5.1 蛋白质组学研究植物雄性不育 | 第25-26页 |
1.5.2 泛素蛋白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26-28页 |
1.5.3 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与植物雄性不育 | 第28-29页 |
1.5.4 组蛋白的泛素化与雄性不育 | 第29页 |
1.6 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技术 | 第29-30页 |
1.6.1 免疫印记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6.2 免疫印记原理 | 第3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32页 |
1.7.1 花药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0页 |
1.7.2 泛素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和线粒体蛋白以及组蛋白的泛素化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及其对应可育小麦花药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2-6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小麦花药收集 | 第32-33页 |
2.1.2 组织学分析和表型特征 | 第33页 |
2.1.3 仪器和试剂 | 第33页 |
2.1.4 花药总蛋白的提取 | 第33-34页 |
2.1.5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34页 |
2.1.6 双向电泳 | 第34-36页 |
2.1.7 PDQuest 软件分析 | 第36页 |
2.1.8 挖取蛋白点的质谱鉴定分析 | 第36-37页 |
2.1.9 引物合成与荧光定量步骤 | 第37-38页 |
2.1.10 活性氧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测定 | 第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2.2.1 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观察和比较 | 第38-40页 |
2.2.2 正常可育和化杀诱导不育花药组织切片分析 | 第40-41页 |
2.2.3 双向电泳和蛋白鉴定结果分析 | 第41-60页 |
2.3 讨论 | 第60-68页 |
2.3.1 碳代谢和细胞壁相关蛋白 | 第61-64页 |
2.3.2 活性氧代谢以及刺激应答相关蛋白 | 第64-66页 |
2.3.3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 第66-67页 |
2.3.4 ABC 转运蛋白 | 第67-68页 |
2.3.5 泛素-26S 蛋白酶体蛋白 | 第68页 |
2.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中多聚泛素修饰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 第69-9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9-73页 |
3.1.1 实验材料 – 小麦的生长和花药收集同 2.1.1 | 第69页 |
3.1.2 试剂和仪器 | 第69-70页 |
3.1.3 花药总蛋白提取和多聚化泛素蛋白的富集 | 第70-71页 |
3.1.4 SDS-PAGE 电泳染色和 LC-MS/MS 鉴定方法 | 第71-72页 |
3.1.5 数据库检索分析 | 第72-7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7页 |
3.2.1 育性调查和细胞学观察 | 第73-75页 |
3.2.2 花药总蛋白的蛋白质浓度测定和 MINI 胶上样量的确定 | 第75-76页 |
3.2.3 SDS-PAGE 凝胶电泳的差异表达条带分析 | 第76-78页 |
3.2.4 差异条带质谱测序结果分析 | 第78-87页 |
3.3 讨论 | 第87-93页 |
3.3.1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过程的几个相关蛋白 | 第87-90页 |
3.3.2 蛋白质代谢过程的几个相关蛋白 | 第90-91页 |
3.3.3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 第91页 |
3.3.4 植物次生代谢相关蛋白 | 第91页 |
3.3.5 胁迫相关蛋白 | 第91-92页 |
3.3.6 转录因子相关蛋白 | 第92-93页 |
3.3.7 细胞色素 P450 | 第93页 |
3.4 结论 | 第93-94页 |
第四章 小麦雄性不育中β-1, 3 -葡聚糖酶活性和胼胝质沉积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94-10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4.1.2 仪器以及试剂 | 第94-95页 |
4.1.3 品红染色和苯胺蓝复染步骤 | 第95页 |
4.1.4 β-1, 3 -葡聚糖酶的提取和标准曲线制做以及活性的测定 | 第95-96页 |
4.1.5 总 RNA 的提取和 cDNA 的合成 | 第96-97页 |
4.1.6 引物合成与荧光定量步骤 | 第9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3页 |
4.2.1 β-1, 3 -葡聚糖酶蛋白 2-D 结果 | 第97-98页 |
4.2.2 小孢子发育时期和胼胝质形态分析 | 第98-99页 |
4.2.3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99页 |
4.2.4 β-1, 3 -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99-100页 |
4.2.5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100-102页 |
4.2.6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4.3 讨论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化学杀雄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过程线粒体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第106-111页 |
5.1 线粒体蛋白提取材料和方法 | 第107-10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07页 |
5.1.2 线粒体蛋白提取仪器以及试剂 | 第107页 |
5.1.3 小麦小花线粒体蛋白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5.1.4 western blot 操作步骤 | 第10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5.2.1 线粒体蛋白的 SDS-PAGE 和 western blot | 第108-110页 |
5.3 讨论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组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第111-118页 |
6.1 组蛋白蛋白提取材料和方法 | 第112-113页 |
6.1.1 实验材料的收集同 5.1.1 章 | 第112页 |
6.1.2 试剂及其配制 | 第112页 |
6.1.3 组蛋白的提取 | 第112页 |
6.1.4 组蛋白的 western blot 验证 | 第112页 |
6.1.5 组蛋白泛素化 western blot 验证 | 第112-113页 |
6.1.6 小麦 RAD-6 的克隆测序以及荧光定量分析 | 第113页 |
6.2 组蛋白的验证结果和泛素化结果分析 | 第113-115页 |
6.2.1 组蛋白的验证结果 | 第113-114页 |
6.2.2 组蛋白的泛素化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6.3 组蛋白 H2B 的 E2 泛素化连接酶 RAD6 的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115-116页 |
6.4 讨论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18-121页 |
7.1 结论 | 第118-119页 |
7.1.1 花药全蛋白蛋白质组学结论 | 第118页 |
7.1.2 泛素化修饰蛋白质组学结论 | 第118页 |
7.1.3 胼胝质与雄性不育结论 | 第118-119页 |
7.1.4 线粒体蛋白与组蛋白的泛素化结论 | 第119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缩略词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