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

致病微生物新型检测方法及预防体系应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28页
    1.1 致病菌与食品安全第13页
    1.2 食源性致病菌危害第13-14页
    1.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第14-24页
        1.3.1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第14-15页
        1.3.2 溶血性链球菌第15-17页
        1.3.3 沙门氏菌第17-18页
        1.3.4 志贺氏菌第18-19页
        1.3.5 金黄色葡萄球菌第19-20页
        1.3.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第20-21页
        1.3.7 副溶血性弧菌第21-23页
        1.3.8 霍乱弧菌第23-24页
    1.4 常见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第24-26页
        1.4.1 人工生化培养法第24-25页
        1.4.2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第25页
        1.4.3 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第25页
        1.4.4 酶联免疫法第25-26页
        1.4.5 芯片技术第26页
    1.5 本研究论文的工作内容第26-28页
2 基于纳米金淬灭荧光结合核酸适体特异序列检测溶血性链球菌第28-36页
    2.1 前言第28-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6页
        2.2.1 实验材料第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2.3 实验方法第30-31页
        2.2.4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3 基于无标记染料结合基因探针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第36-50页
    3.1 前言第36-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3.2.2 荧光强度测定方法第38-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50页
        3.3.1 分子信标序列实验第39-40页
        3.3.2 互补单链核苷酸序列实验第40-50页
4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制备第50-60页
    4.1 前言第50-51页
    4.2 实验部分第51-55页
        4.2.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4.2.2 实验方法第52-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4.3.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第55-58页
        4.3.2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结果第58-59页
        4.3.3 mcAb的亚类鉴定第59页
        4.3.4 交叉凝集验证试验第59-60页
5 微间隙阵列传感芯片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检测中的初步探索第60-72页
    5.1 前言第60-62页
    5.2 实验部分第62-67页
        5.2.1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62-63页
        5.2.2 试剂与菌种第63页
        5.2.3 光刻微阵列传感免疫芯片的制备第63-67页
        5.2.4 传感器的电学检测第6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7-72页
        5.3.1 微间隙芯片传感分析原理及不同浓度大肠埃希氏菌0157: H7检测第67-70页
        5.3.2 微间隙芯片传感器检测对照微生物结果及分析第70-72页
6 HACCP体系结合自主分子信标探针在湖南肉品企业微生物污染预防中的应用第72-80页
    6.1 前言第72-75页
    6.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6.2.1 研究对象第75页
        6.2.2 方法第75-7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6-80页
        6.3.1 原材料采购与验收第76页
        6.3.2 原材料的解冻、清洗第76-77页
        6.3.3 原材料肉分割第77页
        6.3.4 卤煮和肉品加工第77页
        6.3.5 冷却第77页
        6.3.6 包装成品验收第77页
        6.3.7 确立一旦发生关键限值偏差时,及时纠正措施第77-78页
        6.3.8 HACCP记录与实施第78页
        6.3.9 HACCP体系实施前、后产品微生物合格与否比较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附录第88-94页
综述第94-109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命早期铅暴露在阿尔茨海默病样变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下一篇:小麦雄性不育蛋白组学与泛素化修饰蛋白组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