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金融社交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1 金融创新的短板 | 第9页 |
1.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相关金融社交理论 | 第12-18页 |
2.1 国内外金融社交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12-17页 |
2.1.1 长尾理论 | 第12-14页 |
2.1.2 弱关系理论 | 第14-15页 |
2.1.3 社群经济 | 第15-16页 |
2.1.4 大数据时代 | 第16-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金融社交发展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第18-31页 |
3.1 互联网金融诞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22页 |
3.2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类 | 第22-25页 |
3.3 社交网站和社交电商 | 第25-31页 |
3.3.1 社交网站的发展 | 第26-27页 |
3.3.2 社交网站的简单分类 | 第27-28页 |
3.3.3 社交的逻辑 | 第28-29页 |
3.3.4 社交电商 | 第29-31页 |
3.3.5 社交电商的趋势 | 第31页 |
第四章 金融社交国内发展分析 | 第31-37页 |
4.1 金融社交在国内的出现 | 第31-32页 |
4.2 金融社交的人群特征 | 第32-34页 |
4.3 传统金融创新的窘境 | 第34页 |
4.4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痛点 | 第34-37页 |
4.4.1 信用体系的缺乏 | 第34-35页 |
4.4.2 渠道的悖论 | 第35-36页 |
4.4.3 理财知识的普遍缺乏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金融社交实施措施 | 第37-46页 |
5.1 金融社交解决痛点 | 第38-41页 |
5.1.1 让信息更加充分流动和对称 | 第38-39页 |
5.1.2 去中介化 | 第39页 |
5.1.3 大数据 | 第39-41页 |
5.1.4 以人为核心的连接 | 第41页 |
5.2 金融社交平台的运作与框架 | 第41-42页 |
5.3 金融社交平台最可能突破的方向 | 第42-46页 |
5.3.1 互联网信用卡 | 第42-44页 |
5.3.2 众筹 | 第44-45页 |
5.3.3 基于社交的金融产品或数据 | 第45-46页 |
第六章 传统金融机构进入金融社交途径 | 第46-57页 |
6.1 银行进入金融社交 | 第46-49页 |
6.2 券商进入金融社交 | 第49-51页 |
6.2.1 券商的问题 | 第49-50页 |
6.2.2 券商行业的用户特征 | 第50页 |
6.2.3 券商进入社交 | 第50-51页 |
6.3 保险进入金融社交 | 第51-55页 |
6.3.1 保险的问题 | 第51-52页 |
6.3.2 互联网保险的用户特征 | 第52-54页 |
6.3.3 保险金融社交 | 第54-55页 |
6.4 基金进入金融社交 | 第55-57页 |
第七章金融社交的不足 | 第57-58页 |
7.1 信用风险 | 第57页 |
7.2 技术风险 | 第57-58页 |
7.3 逆社交 | 第58页 |
7.4 个人隐私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