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机理与转化规律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亚熔盐法和传统方法在两性金属矿物加工过程中的对比第11-15页
        1.2.1 我国两性金属矿物资源概况第11页
        1.2.2 两性金属矿物的传统加工方法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3页
        1.2.3 亚熔盐清洁生产技术第13-15页
            1.2.3.1 亚熔盐非常规介质的概念以及理化性质第13-14页
            1.2.3.2 亚熔盐清洁生产工艺第14-15页
    1.3 亚熔盐非常规介质中两性金属矿物活化反应机理第15-19页
        1.3.1 拟均相反应与活性氧生成第15-16页
        1.3.2 不同介质中活性氧动力学调控第16-17页
        1.3.3 活性氧的生成机理基础研究第17-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机理和赋存规律研究-循环伏安法第20-35页
    2.1 前言第20-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4页
        2.2.1 电化学基本方法及原理第21-22页
        2.2.2 实验装置及药品第22-23页
        2.2.3 实验步骤第23-24页
    2.3 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及转化规律第24-30页
        2.3.1 碱性介质中 Pt 电极上的背景反应第24-25页
        2.3.2 碱性介质中的 ORR第25-27页
            2.3.3.1 氧气还原反应机理第25-27页
        2.3.3 KOH 浓度对 ORR 的影响第27-30页
    2.4 K 系和 Na 系中 ORR 过程的对比第30-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机理和赋存规律研究-旋转环-盘电极法第35-52页
    3.1 前言第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40页
        3.2.1 旋转环盘电极基本构造和基本原理第35-36页
        3.2.2 实验步骤和方法第36-40页
            3.2.2.1 实验试剂及装置第36-37页
            3.2.2.2 实验步骤第37-38页
            3.2.2.3 旋转环盘电极的经验测量以及电极面积校准第38-39页
            3.2.2.4 旋转环盘电极收集系数校准第39-40页
    3.3 碱性介质中氧气还原反应第40-50页
        3.3.1 介质浓度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影响第40-42页
        3.3.2 碱介质浓度对氧气还原反应机理的影响第42-47页
            3.3.2.1 氧气还原反应转移电子数第43-45页
            3.3.2.2 氧气还原反应 Tafel 曲线第45-47页
        3.3.3 氧气还原反应各步骤速率常数第47-50页
    3.4 碱金属阳离子对 ORR 的影响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体系压力对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规律研究第52-58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4.3 氧气压力对 ORR 的影响第53-57页
        4.3.1 氧气分压对碱性介质中 ORR 的影响第53-54页
        4.3.2 碱性介质中氧气亨利系数第54-56页
        4.3.3 对氧气还原反应机理的验证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温度对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规律研究第58-64页
    5.1 前言第58页
    5.2 体系温度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影响—循环伏安法第58-61页
        5.2.1 体系温度对 Pt 电极上背景反应的影响第58-59页
        5.2.2 钾系中温度对 ORR 的影响第59-60页
        5.2.3 钠系中温度对 ORR 的影响第60-61页
    5.3 体系温度对氧气还原反应的影响—旋转环盘电极法第61-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碱性介质中不同活性氧赋存及转化规律第64-71页
    6.1 前言第64页
    6.2 实验部分第64-65页
    6.3 高温高浓碱介质中的氧化峰第65-70页
        6.3.1 对峰 A 的验证第66-70页
            6.3.1.1 介质种类的影响第66-67页
            6.3.1.2 介质浓度的影响第67页
            6.3.1.3 氧气的影响第67-68页
            6.3.1.4 介质温度的影响第68-69页
            6.3.1.5 峰 A 的动力学分析第69-70页
        6.3.2 对峰 B 的分析第70页
    6.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71-73页
    7.1 结论第71-72页
    7.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分子筛催化剂上活性位及氧化羰基反应机理研究
下一篇:具有刺激响应性及嵌段界面交联结构的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