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演进与更新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图表目录第12-17页
1 绪论第17-31页
    1.1 选题背景第17-19页
        1.1.1 选题源起第17-18页
        1.1.2 课题解析第18-19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2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界定第19-24页
        1.2.1 文化景观的概念释义第19-20页
        1.2.2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的范围界定第20-23页
        1.2.3 码头地段的界定第23-24页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第24-28页
        1.3.1 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第24-26页
        1.3.2 川江航运历史文化研究第26-27页
        1.3.3 川江流域码头地段的相关研究第27-28页
    1.4 研究基本框架第28-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2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4.3 研究框架第30-31页
2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的发展背景第31-57页
    2.1 川江航运发展历程第31-36页
        2.1.1 先秦时期第31-32页
        2.1.2 秦汉至隋唐第32-33页
        2.1.3 宋朝至清朝第33-34页
        2.1.4 清末至当代第34-36页
    2.2 川江航道的分布第36-45页
        2.2.1 川江流域主要物产资源第36-38页
        2.2.2 川江流域的水驿与漕运第38-40页
        2.2.3 川江航道的分布第40-43页
        2.2.4 川江流域航道环境特征第43-45页
    2.3 川江流域码头的分布第45-50页
        2.3.1 川江流域码头形成的原因第45-46页
        2.3.2 川江流域码头的选址第46-47页
        2.3.3 川江流域码头的分布情况第47-50页
    2.4 川江流域码头的分类第50-56页
        2.4.1 综合型码头第50-51页
        2.4.2 专运型码头第51-52页
        2.4.3 军政型码头第52-53页
        2.4.4 历史城镇码头地段研究案例的选取第53-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3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构成第57-77页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研究载体第57-67页
        3.1.1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物质系统第57-61页
        3.1.2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价值系统第61-66页
        3.1.3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研究载体第66-67页
    3.2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第67-69页
    3.3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流线组织第69页
    3.4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典型地标第69-72页
        3.4.1 交通型地标第69-70页
        3.4.2 仓储型地标第70-71页
        3.4.3 水利型地标第71-72页
    3.5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附属地标第72-74页
        3.5.1 防御型地标第72-73页
        3.5.2 行帮型地标第73页
        3.5.3 信仰型地标第73-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7页
4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演进过程第77-128页
    4.1 生成阶段第77-91页
        4.1.1 阶段概况第77-79页
        4.1.2 “军政为先,散点排布”的空间格局第79-84页
        4.1.3 “零散小道,回环曲折”的流线组织第84-87页
        4.1.4 “船舶主导,水利为保”的典型地标第87-89页
        4.1.5 “口岸初定,军政独秀”的附属地标第89-91页
    4.2 发展阶段第91-113页
        4.2.1 阶段概况第91-93页
        4.2.2 “集商广贸,分区齐备”的空间格局第93-99页
        4.2.3 “连街串道,井然有序”的流线组织第99-102页
        4.2.4 “航贸兼备,门户若市”的典型地标第102-107页
        4.2.5 “行帮信仰,寓意纷繁”的附属地标第107-113页
    4.3 变革阶段第113-126页
        4.3.1 阶段概况第113-114页
        4.3.2 “职能参差,多维建设”的空间格局第114-121页
        4.3.3 “水陆俱全,四通八达”的流线组织第121-122页
        4.3.4 “技艺革新,退主转辅”的典型地标第122-125页
        4.3.5 “百纳古今,万象皆景”的附属地标第125-126页
    4.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演进解析第128-142页
    5.1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演进的规律第128-134页
        5.1.1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演进规律第128-129页
        5.1.2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流线组织演进规律第129-130页
        5.1.3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典型地标演进规律第130-131页
        5.1.4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附属地标演进规律第131-132页
        5.1.5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第132-134页
    5.2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演进的影响因素第134-137页
        5.2.1 地域区位第134-135页
        5.2.2 建造技术第135页
        5.2.3 经济贸易第135-136页
        5.2.4 宏观政策第136-137页
    5.3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演进的动力机制第137-141页
        5.3.1 基础推动机制第139页
        5.3.2 外部约束机制第139-140页
        5.3.3 内在渗透机制第140-141页
    5.4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6 川江流域历史城镇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更新第142-162页
    6.1 码头地段既有现状面临的问题第142-145页
        6.1.1 职能需求的削弱第142-143页
        6.1.2 空间环境的恶化第143-144页
        6.1.3 风貌特征的缺失第144-145页
    6.2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的更新主旨第145-147页
    6.3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更新的原则第147-149页
        6.3.1 动态更新原则第147-148页
        6.3.2 整体更新原则第148页
        6.3.3 可持续更新原则第148-149页
    6.4 码头地段文化景观更新的刍议第149-160页
        6.4.1 空间格局的整合第149-153页
        6.4.2 流线组织的完善第153-157页
        6.4.3 典型地标的延续第157-158页
        6.4.4 附属地标的巩固第158-160页
    6.5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7 结语第162-164页
    7.1 论文研究成果第162页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4页
附录第174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触媒”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以绵阳朝阳厂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为例
下一篇: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液体冷却散热结构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