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苗疆”法律治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关于“苗疆”是否属于改土归流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苗例”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苗例”法律性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苗”与苗族的概念 | 第17-20页 |
(二)“苗疆”的概念 | 第20-21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清代“苗疆”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3-33页 |
一、清代“苗疆”民间法律制度 | 第23-28页 |
(一)“鼓社”制度 | 第24-26页 |
(二)“理老”制度 | 第26-27页 |
(三)“议榔”组织 | 第27-28页 |
二、清代“苗疆”法律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28-33页 |
(一)顺治、康熙阶段的“苗疆”立法 | 第28页 |
(二)雍正、乾隆阶段的“苗疆”立法 | 第28-30页 |
(三)嘉庆、道光阶段的“苗疆”立法 | 第30-31页 |
(四)咸丰、同治阶段的“苗疆”立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清代“苗疆”刑事、民事立法内容简述 | 第33-36页 |
一、刑事立法制度规范 | 第33-35页 |
(一)刑事立法分类 | 第33页 |
(二)刑事立法具体规定 | 第33-34页 |
(三)刑事司法制度 | 第34-35页 |
二、民事立法等制度规范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清朝“苗疆”立法制度的特点 | 第36-42页 |
一、清朝前期“苗疆”法律制度特点 | 第36-37页 |
(一)“苗疆”法律制度重在控制 | 第36页 |
(二)加强对土官子弟任用的限制 | 第36-37页 |
二、清朝后期“苗疆”法律制度特点 | 第37-42页 |
(一)形式上沿袭前期法律制度以夯实统治基础 | 第37页 |
(二)程序上分解土官阶层的权利 | 第37-39页 |
(三)推行团练保甲制度 | 第39-40页 |
(四)授权地方自治,地方士绅群体崛起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清代前后期“苗疆”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42-45页 |
一、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因时因地制宜 | 第42-43页 |
二、注重强制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第43页 |
三、“苗例”纳入官法,推进“苗疆”社会发展与进步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