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燃煤烟气细颗粒物湍流团聚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3页
        1.1.1 细颗粒物的来源及危害第9-10页
        1.1.2 我国细颗粒物排放现状第10-11页
        1.1.3 针对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的相关法规第11页
        1.1.4 燃煤电厂细颗粒物的控制技术第11-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团聚机理第13-16页
        1.2.2 湍流团聚第16-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细颗粒物湍流团聚的数学模型第19-27页
    2.1 颗粒在空气中的相互作用第19-21页
    2.2 欧拉多相流模型第21-23页
        2.2.1 控制方程第21页
        2.2.2 湍流方程第21-23页
    2.3 颗粒群平衡模型第23-26页
        2.3.1 模型简介第23-24页
        2.3.2 数值求解方法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团聚核函数第27-39页
    3.1 团聚理论介绍第27-32页
        3.1.1 布朗团聚理论第27-28页
        3.1.2 湍流团聚理论第28-29页
        3.1.3 电团聚理论第29-32页
    3.2 团聚核函数第32-34页
        3.2.1 布朗团聚核函数第32页
        3.2.2 湍流团聚核函数第32-33页
        3.2.3 电团聚核函数第33-34页
    3.3 影响团聚核函数的因素第34-37页
        3.3.1 颗粒尺度第34-35页
        3.3.2 烟气温度第35-37页
        3.3.3 颗粒荷电第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扰流圆柱和涡片的团聚效果分析第39-53页
    4.1 团聚核函数确定第39页
    4.2 扰流圆柱布置方式对团聚效果的影响第39-44页
        4.2.1 物理模型第40页
        4.2.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第40-42页
        4.2.3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第42-43页
        4.2.4 结果分析第43-44页
    4.3 涡片形状对团聚效果的影响第44-47页
        4.3.1 物理模型第45页
        4.3.2 网格划分第45-46页
        4.3.3 结果分析第46-47页
    4.4 结构优化分析第47-52页
        4.4.1 并列扰流圆柱间距的影响第47-49页
        4.4.2 涡片行间距的影响第49-50页
        4.4.3 涡片列间距的影响第50-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一种新型湍流凝聚器第53-60页
    5.1 新型湍流凝聚器的构造第53-55页
    5.2 新型湍流凝聚器团聚效果分析第55-56页
    5.3 烟速对团聚影响的分析第56-57页
    5.4 涡片结构改进第57-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 团聚核函数源程序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下一篇:氧化镁法锅炉烟气脱硫的控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