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海藻酸基亚微凝胶粒子在油水界面组装机制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4页
    1.1 海藻酸基两亲性粒子的研究第10-15页
        1.1.1 海藻酸钠的结构与性质第10-11页
        1.1.2 海藻酸盐的凝胶化第11-13页
        1.1.3 海藻酸盐的疏水改性第13-15页
    1.2 两亲性粒子在油水界面组装机制研究第15-20页
        1.2.1 Pickering乳液的概况第15-16页
        1.2.2 三相接触角第16-18页
        1.2.3 固体粒子在界面的吸附与自组装第18-19页
        1.2.4 粒子稳定乳液机理第19-20页
    1.3 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乳剂中的研究第20-22页
        1.3.1 化妆品乳剂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2 Pickering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研究与应用第21-22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两亲性海藻酸基亚微凝胶粒子的制备第24-3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7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2.2 海藻酸基亚微凝胶粒子的制备第25-26页
        2.2.3 海藻酸基亚微凝胶粒子的表征第26-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3.1 海藻酸钠浓度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第27-29页
        2.3.2 磷酸一氢钙浓度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第29-30页
        2.3.3 磷酸一氢钙水悬液滴加速度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第30页
        2.3.4 反应温度对海藻酸钙凝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第30-31页
        2.3.5 海藻酸基亚微凝胶粒子红外分析第31-32页
        2.3.6 海藻酸酰胺钙接枝率分析第32-33页
        2.3.7 Ca-Alg-C_8凝胶粒子粒径的分析第33页
        2.3.8 海藻酸基凝胶粒子形貌分析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两亲性海藻酸酰胺钙亚微凝胶粒子在油水界面的吸附机制研究第36-49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39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6-37页
        3.2.2 表/界面张力测定第37-38页
        3.2.3 三相接触角测定第38页
        3.2.4 zeta电势测定第38页
        3.2.5 乳液的制备与表征第38页
        3.2.6 CLSM对乳液的表征第38页
        3.2.7 乳液稳定性分析第38-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3.3.1 Ca-Alg-C_8凝胶粒子浓度和接枝率对表/界面张力影响第39-40页
        3.3.2 不同接枝率Ca-Alg-C_8凝胶粒子对三相接触角的影响第40-41页
        3.3.3 不同接枝率Ca-Alg-C_8凝胶粒子zeta电势分析第41-42页
        3.3.4 粒子浓度对乳液稳定性影响第42-46页
        3.3.5 不同接枝率Ca-Alg-C_8对乳液稳定性影响第46-47页
        3.3.6 油水比对乳液类型的影响第47页
        3.3.7 凝胶粒子在油水界面的组装结构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两亲性海藻酸酰胺钙凝胶粒子在化妆品乳剂中应用研究第49-61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3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9-50页
        4.2.2 化妆品乳剂的制备第50-52页
        4.2.3 产品性能评价第52-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4.3.1 感官及物化指标第53-54页
        4.3.2 耐寒耐热性测定第54-55页
        4.3.3 乳液微观结构分析第55-58页
        4.3.4 多重光散射分析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下一篇:3,5-二(三氮唑基)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