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福建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4-16页
        1.2.1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2 理论基础第15-16页
    1.3 文献综述第16-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3 文献评述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22-23页
    1.5 创新与特色之处第23-25页
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第25-28页
    2.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第25-26页
        2.1.1 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5页
        2.1.2 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5-26页
        2.1.3 空间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6页
        2.1.4 社会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6页
    2.2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第26-28页
        2.2.1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产生阻碍作用第26-27页
        2.2.2 生态环境改善对城镇化产生促进作用第27-28页
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第28-33页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8-29页
    3.2 指标的选取与解释第29-33页
        3.2.1 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说明第30-31页
        3.2.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说明第31-33页
4 福建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第33-44页
    4.1 福建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第33-39页
        4.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3页
        4.1.2 城镇化发展现状第33-36页
        4.1.3 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第36-39页
    4.2 数据来源第39页
    4.3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39-40页
    4.4 权重的确定第40-41页
    4.5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第41-44页
        4.5.1 综合评价模型第41-42页
        4.5.2 耦合度模型第42-43页
        4.5.3 耦合协调度模型第43-44页
5 福建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第44-53页
    5.1 权重结果分析第44页
    5.2 综合评价值结果分析第44-46页
        5.2.1 城镇化水平第44-45页
        5.2.2 生态环境水平第45-46页
    5.3 耦合度结果分析第46-47页
    5.4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第47-53页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53-56页
    6.1 研究结论第53-54页
    6.2 对策建议第54-55页
    6.3 进一步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加速污泥堆肥腐熟过程研究
下一篇:污水曝气过程VOCs产生及排放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