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4-5页 |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8-17页 |
第一章 “少年智者”形象群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少年”原型与“成长”母题溯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塞林格的“少年智者”——“格拉斯一家”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原型主人公及原型旅程 | 第21-25页 |
第二章 重要主人公的追寻旅程与宗教拯救的效果 | 第25-51页 |
第一节 西摩 | 第26-35页 |
一、失败的圣人 | 第26-31页 |
二、现实对宗教的超越 | 第31-35页 |
第二节 特迪 | 第35-42页 |
一、顿悟的佛陀化身 | 第35-40页 |
二、宗教对现实的超越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弗兰妮 | 第42-51页 |
一、普世的英雄 | 第42-48页 |
二、平衡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循环模式的共性——对二元论的颠覆和整合 | 第51-64页 |
第一节 现代背景下的自我追寻模式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犹太身份的隐蔽和展现 | 第53-55页 |
第三节 以东方哲学为核心的融合宗教观 | 第55-60页 |
第四节 儿童原型与宗教的关系:“少年智者”形象的永恒意义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