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 绪论 | 第9-13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 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11页 |
| 2. 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11-12页 |
| (五)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 (一) 创新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 “创新”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2. “创新能力”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3.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 (二) 旅游教育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0页 |
| 1. 高校旅游教育中的创新能力 | 第16-17页 |
| 2. 影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性因素 | 第17页 |
| 3. 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的研究 | 第17-20页 |
| 三、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 (一) 国外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借鉴 | 第20-24页 |
| 1. 美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20-21页 |
| 2. 英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21-22页 |
| 3. 日本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22页 |
| 4. 法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22-23页 |
| 5. 德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 第23-24页 |
| (二)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关键点 | 第24-29页 |
| 1. 自主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 | 第24页 |
| 2.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 第24-27页 |
| 3.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 第27页 |
| 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第27-29页 |
| 四、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 第29-35页 |
| (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 第29-30页 |
|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 2. 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的需求 | 第29-30页 |
| (二)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限制因素 | 第30-35页 |
| 1.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0-31页 |
| 2. 家庭教育因素 | 第31-32页 |
| 3. 学校因素 | 第32-33页 |
| 4. 学生自身因素 | 第33-35页 |
| 五、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途径 | 第35-43页 |
| (一) 社会方面 | 第35-36页 |
| (二) 家庭方面 | 第36-37页 |
| (三) 学校方面 | 第37-41页 |
|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37-38页 |
| 2. 学校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 第38页 |
| 3. 转变观念,加强教学改革 | 第38-39页 |
| 4. 调整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 第39页 |
| 5. 转变教学方法 | 第39-40页 |
| 6. 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大学生创新 | 第40-41页 |
| 7. 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 第41页 |
| (四) 学生自身方面 | 第41-43页 |
| 六、 结语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一)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 (二) 研究局限 | 第43页 |
| (三) 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