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固相合成法氧化锌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煤气脱硫研究的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干法脱硫 | 第12-17页 |
1.2.2 湿法脱硫 | 第17-19页 |
1.3 微波辐照的应用 | 第19-23页 |
1.3.1 微波辐照 | 第19-21页 |
1.3.2 微波辐照在制备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3 微波辐照在脱硫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微波的“非热效应” | 第23-24页 |
1.5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 半焦改性装置 | 第28页 |
2.3 微波辐照制备脱硫剂装置 | 第28-29页 |
2.4 硫化实验 | 第29-30页 |
2.5 硫化装置 | 第30-31页 |
2.6 脱硫剂的表征仪器 | 第31-32页 |
2.6.1 X射线衍射(XPD) | 第31页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6.3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ET) | 第31页 |
2.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页 |
2.6.5 脱硫剂的机械强度 | 第31-32页 |
2.7 脱硫剂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2.7.1 脱硫穿透时间 | 第32页 |
2.7.2 穿透硫容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微波辐照氧化锌脱硫剂的制备 | 第33-47页 |
3.1 半焦的改性 | 第33-38页 |
3.1.1 温度对半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2 半焦的显微形貌观察 | 第35-36页 |
3.1.3 半焦负载脱硫剂前驱体升温行为的考察 | 第36-38页 |
3.2 脱硫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1 氧化锌前驱体的制备 | 第38页 |
3.2.2 脱硫剂的固化成型 | 第38-39页 |
3.3 粘结剂的选取 | 第39-42页 |
3.3.1 粘结剂的化学组成 | 第39-40页 |
3.3.2 硫化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3.3.3 强度分析 | 第41-42页 |
3.4 前躯体升温速率的确定 | 第42-44页 |
3.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44页 |
3.6 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脱硫剂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7-61页 |
4.1 微波辐照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 微波辐照时间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 不同负载比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不同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 脱硫剂表面元素分析 | 第55-58页 |
4.6 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微波和常规制备脱硫剂的性能比较与分析 | 第61-71页 |
5.1 穿透曲线 | 第61-63页 |
5.2 XRD表征 | 第63-64页 |
5.3 XPS分析 | 第64-67页 |
5.3.1 两种加热方式新鲜样的XPS分析比较 | 第64-65页 |
5.3.2 两种加热方式硫化样的XPS分析比较 | 第65-67页 |
5.4 SEM分析 | 第67-68页 |
5.4.1 两种加热方式新鲜样的SEM分析比较 | 第67-68页 |
5.4.2 两种加热方式硫化样的SEM分析比较 | 第68页 |
5.5 氮吸附分析 | 第68-70页 |
5.6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2页 |
6.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