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传统的脱氮理论 | 第13-14页 |
1.2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 第14-17页 |
1.2.1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4-15页 |
1.2.2 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15-16页 |
1.2.3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16-17页 |
1.3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 N_2O 的产生 | 第17-21页 |
1.3.1 N_2O 概况 | 第17-18页 |
1.3.2 生物脱氮过程 N_2O 的微生物学机理 | 第18-20页 |
1.3.3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 N_2O 产生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4 生物脱氮过程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 第21-25页 |
1.4.1 生物脱氮过程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2 生物脱氮过程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2.1 反应器及运行方式 | 第27页 |
2.2 接种污泥及试验水质 | 第27-28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3.1 气体的采集与分析 | 第28页 |
2.3.2 水质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3.3 污泥物化性能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3.4 分子生物学分析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2.4 计算公式 | 第33-34页 |
2.5 实验设计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 SND 的实现 | 第36-42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与脱氮效果 | 第36-37页 |
3.2.2 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 | 第37-39页 |
3.2.3 好氧颗粒污泥的外观形态 | 第39-41页 |
3.2.4 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分析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短程 SND 脱氮特征及其 N_2O 释放特性 | 第42-58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4.2.1 短程 SND 脱氮特征 | 第42-44页 |
4.2.2 反应器的微生物活性 | 第44-45页 |
4.2.3 N_2O 释放规律 | 第45-46页 |
4.3 短程 SND 群落分析 | 第46-57页 |
4.3.1 总的 DNA 提取 | 第47-48页 |
4.3.2 PCR 扩增 | 第48-49页 |
4.3.3 短程 SND 的 DGGE 分析 | 第49-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碳源对短程 SND 过程氧化亚氮释放影响 | 第58-72页 |
5.1 前言 | 第58-5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5.2.1 碳源种类对对短程 SND 过程氧化亚氮释放影响 | 第59-63页 |
5.2.1.1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59-60页 |
5.2.1.2 典型周期的脱氮特性与 N_2O 释放特征 | 第60-62页 |
5.2.1.3 颗粒污泥的表面微观结构及其微生物的活性 | 第62-63页 |
5.2.2 碳氮比对脱氮和 N_2O 释放影响 | 第63-67页 |
5.2.2.1 碳氮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2 碳氮比对氧化亚氮释放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3 碳源投加方式对短程 SND 过程氧化亚氮释放影响 | 第67-70页 |
5.2.3.1 碳源投加方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3.2 碳源投加方式对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