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词语化传播现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5页 |
1.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2.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二、 词语化传播概述 | 第16-29页 |
(一) 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词媒体” | 第16-18页 |
1. 网络热词 | 第16页 |
2. 网络流行语 | 第16-17页 |
3. “词媒体” | 第17-18页 |
(二) 媒介热词与词语化传播 | 第18-21页 |
1. 媒介热词 | 第18-20页 |
2. 词语化传播 | 第20-21页 |
(三) 词语化传播的类型 | 第21-25页 |
1. 来源于新闻事件 | 第21-22页 |
2. 聚焦于热点问题 | 第22-23页 |
3. 关照现实社会现象 | 第23页 |
4. 与公众心理相关 | 第23-24页 |
5. 截取媒介文本关键词 | 第24-25页 |
(四) 媒介热词的特征 | 第25-27页 |
1. 词语构形凝练精辟 | 第25页 |
2. 表达方式反讽调侃 | 第25-26页 |
3. 功能含隐射显张力 | 第26-27页 |
(五) 小结 | 第27-29页 |
三、 词语化传播生成的原因 | 第29-39页 |
(一) 社会文化的内在影响 | 第29-31页 |
1. 社会文化提供了心理的基础 | 第29-30页 |
2. 转型期民众思维方式的变化 | 第30-31页 |
3. 网络敞开了民主参与的大门 | 第31页 |
(二) 语言发展规律的引导 | 第31-33页 |
1. 化简是语言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31-32页 |
2. 顺应了信息传播经济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三) 泛娱乐化因素的推动 | 第33-36页 |
1. 反讽与自嘲 | 第33-34页 |
2. 提供娱乐元素 | 第34-35页 |
3. 降低传播门槛 | 第35-36页 |
(四) 受众对传播文本的解码和编码 | 第36-38页 |
1. 协商式解码与对抗式解码 | 第36-37页 |
2. 创造式编码 | 第37-38页 |
(五) 小结 | 第38-39页 |
四、 词语化传播的过程与路径 | 第39-51页 |
(一) 词语化传播过程 | 第39-42页 |
1. 传播模式 | 第39-40页 |
2. 传播状态 | 第40-42页 |
(二) 词语化传播路径 | 第42-46页 |
1. 草根创造 | 第43-44页 |
2. 网络推广 | 第44页 |
3. 网民复制传播 | 第44-45页 |
4. 传统媒体推动 | 第45-46页 |
(三)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案例分析 | 第46-50页 |
1. 起因 | 第47-48页 |
2. 网民助推 | 第48-49页 |
3. 传统媒体正身 | 第49-50页 |
(四) 小结 | 第50-51页 |
五、 词语化传播的功能及影响 | 第51-67页 |
(一) 实证研究设计 | 第51-53页 |
1. 研究变量设定 | 第51-52页 |
2. 假设命题设置 | 第52-53页 |
(二) 变量数据描述 | 第53-57页 |
1. 问卷受访者情况 | 第53-54页 |
2. 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3. 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57页 |
(三) 传播效果与功能分析 | 第57-62页 |
1. 理论效果或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2. 实际功能分析 | 第59-62页 |
(四) 传播存在问题分析 | 第62-65页 |
1. 把关人缺失致泛情绪 | 第62-64页 |
2. 缺乏真实客观与公正 | 第64页 |
3. 新词泛滥与昙花一现 | 第64-65页 |
(五)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