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 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 第12-18页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第12-14页 |
1.2.2 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第14-18页 |
1.3 重金属吸附剂的研究及运用现状 | 第18-25页 |
1.3.1 常用吸附剂 | 第18-19页 |
1.3.2 新型螯合类吸附剂 | 第19-20页 |
1.3.3 长链状功能基团 | 第20页 |
1.3.4 多齿状功能基团 | 第20-22页 |
1.3.5 环状功能基团 | 第22-23页 |
1.3.6 树形分子状功能基团 | 第23页 |
1.3.7 以硅胶为母体的螯合吸附剂 | 第23-2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9页 |
第2章 硅胶键载 4 种脂肪多胺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材料 | 第29-30页 |
2.2.2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2.2.3 硅胶载体的制备 | 第30页 |
2.2.4 胺化硅胶的合成 | 第30页 |
2.2.5 合成条件的选择 | 第30-31页 |
2.2.6 胺化硅胶基本特性测定 | 第31页 |
2.2.7 胺化硅胶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31页 |
2.2.8 胺化硅胶对铅离子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31页 |
2.2.9 胺化硅胶对铅离子吸附热力学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3.1 胺化硅胶合成条件的选择 | 第32页 |
2.3.2 胺化基本特性测定 | 第32-33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2.3.4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3-34页 |
2.3.5 胺化硅胶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6 胺化硅胶对 Pb~(2+)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35-38页 |
2.3.7 胺化硅胶对 Pb~(2+)吸附的热力学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2.3.8 亲和力常数和吸附位点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2.3.9 SG-DETA 对 Pb~(2+)的脱附性能 | 第41-42页 |
2.3.10 竞争吸附剂对 SG-DETA 吸附 Pb~(2+)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讨论 | 第43-45页 |
2.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多齿状配体修饰二乙烯三胺化硅胶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3.2.1 材料 | 第48页 |
3.2.2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48页 |
3.2.3 胺化硅胶和水杨醛修饰胺基硅胶的合成 | 第48页 |
3.2.4 SG-A 和 SG-AS 接枝多齿状配体 | 第48-49页 |
3.2.5 合成材料的基本特性的测定 | 第49页 |
3.2.6 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3.3.1 SG-A 和 SG-AS 修饰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3.3.2 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第51-52页 |
3.3.3 SG-AD 和 SG-ASD 的基本特性 | 第52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3.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6 Pb~(2+)和 Hg~(2+)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54-55页 |
3.3.7 Pb~(2+)和 Hg~(2+)的等温吸附研究 | 第55-58页 |
3.3.8 吸附热力学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3.3.9 亲和力常数和吸附位点数的计算 | 第59-60页 |
3.4 讨论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四乙烯五胺化硅胶键合多齿状配体的合成及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 第63-79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4.2.1 材料 | 第64页 |
4.2.2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64页 |
4.2.3 胺化硅胶和水杨醛修饰胺基硅胶的合成 | 第64页 |
4.2.4 SG-T 和 SG-TS 接枝多齿状配体 | 第64-65页 |
4.2.5 合成材料的基本特性的测定 | 第65页 |
4.2.6 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4.3.1 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 第65-66页 |
4.3.2 SG-TD 和 SG-TSD 基本特性 | 第66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3.4 热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4.3.5 Pb~(2+)和 Hg~(2+)吸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68-70页 |
4.3.6 Pb~(2+)和 Hg~(2+)等温吸附研究 | 第70-72页 |
4.3.7 吸附热力学过程分析 | 第72-73页 |
4.3.8 亲和力常数和吸附位点数的计算 | 第73-74页 |
4.3.9 SG-TSD 对 Hg~(2+)的竞争性吸附研究 | 第74-75页 |
4.4 讨论 | 第75-76页 |
4.5 小结 | 第76-79页 |
第5章 SG-TSD 对模拟汞污染环境中光合细菌生长及色素合成的影响 | 第79-89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0-82页 |
5.2.1 菌株来源 | 第80页 |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0页 |
5.2.3 溶液的配制和菌种的制备 | 第80-81页 |
5.2.4 SG-TSD、HgCl_2和 SG-TSD+HgCl_2分别处理体系和条件 | 第81页 |
5.2.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81页 |
5.2.6 色素的提取 | 第81-82页 |
5.2.7 色素 TLC 图谱 | 第8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5.3.1 SG-TSD 对 Hg 污染环境下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2 SG-TSD 对 Hg 污染环境下细菌色素总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3 光合细菌合成色素的 TCL 图谱分析 | 第85-88页 |
5.4 讨论 | 第88页 |
5.5 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页 |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