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交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对比总结 | 第11-12页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城乡公交系统特点及评价要求分析 | 第14-23页 |
2.1 城乡公交系统简述 | 第14-15页 |
2.2 城乡公交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2.2.1 城乡公交的特点分析 | 第15-18页 |
2.2.2 城乡公交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3 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的异同点 | 第19-20页 |
2.4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 第20-21页 |
2.4.1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的出发点 | 第20页 |
2.4.2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的基本要求 | 第20-21页 |
2.5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的基本程序 | 第21-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 第23-34页 |
3.1 评价的目的 | 第23页 |
3.2 评价内容的确定 | 第23-24页 |
3.3 公交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28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4-25页 |
3.3.2 城乡公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8页 |
3.4 城乡公交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与计算 | 第28-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城乡公交系统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34-45页 |
4.1 公交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评述 | 第34-40页 |
4.1.1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4-35页 |
4.1.2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35-37页 |
4.1.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7-38页 |
4.1.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8-40页 |
4.2 评价模型的选择和改进要点 | 第40-42页 |
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5-55页 |
5.1 各市城乡道路情况和公交现状分析 | 第45-49页 |
5.1.1 海宁市城乡道路情况和公交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5.1.2 海盐县城乡道路情况和公交现状分析 | 第47-48页 |
5.1.3 张家港市城乡道路情况和公交现状分析 | 第48-49页 |
5.2 城乡公交系统综合评价 | 第49-53页 |
5.3 海宁市城乡公交综合系统的优化措施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