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手性分离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手性拆分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气相色谱法 | 第12页 |
1.2.2 液相色谱法 | 第12-13页 |
1.2.3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3页 |
1.2.4 毛细管电色谱法 | 第13-14页 |
1.2.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第14页 |
1.3 电色谱手性拆分应用 | 第14-18页 |
1.3.1 电色谱发展概述 | 第14-15页 |
1.3.2 手性固定相在电色谱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 改性环糊精的应用 | 第18-21页 |
1.5 本论文工作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乙二胺β-环糊精键合 SBA-15 电色谱拆分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 | 第23-40页 |
2.1 引言 | 第23-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流动相的配制 | 第26页 |
2.2.3 标准品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4 电色谱固定相 EACDP 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5 电色谱柱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6 电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毛细管填充柱的表征 | 第29-31页 |
2.3.2 电渗流的考察 | 第31-32页 |
2.3.3 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4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 第33页 |
2.3.5 流动相对分离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6 β-受体阻滞剂色谱分离结果与机理的探讨 | 第35-38页 |
2.3.7 标准工作曲线 | 第38-39页 |
2.3.8 回收率试验 | 第39页 |
2.3.9 药片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3章 β-环糊精毛细管电色谱法拆分马尼地平和尼卡地平 | 第40-50页 |
3.1 引言 | 第40-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NCDP 固定相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3.3.2 电渗流的考察 | 第45页 |
3.3.3 缓冲试剂的选择及其三乙胺和冰醋酸的配比优化 | 第45-47页 |
3.3.4 有机试剂的含量优化 | 第47-48页 |
3.3.5 分离电压和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48页 |
3.3.6 重现性 | 第48-49页 |
3.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4章 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和测定人血浆中尼卡地平对映体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4.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1页 |
4.2.4 毛细管柱预处理 | 第51页 |
4.2.5 开管电色谱柱制备过程 | 第51-52页 |
4.2.6 电色谱条件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4.3.1 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4.3.2 手性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 | 第54页 |
4.3.3 缓冲盐浓度的优化 | 第54页 |
4.3.4 pH 对电渗流和分离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5 电压的选择 | 第55-56页 |
4.3.6 有机调节剂的选择 | 第56-57页 |
4.3.7 血浆样品的分析 | 第57-59页 |
4.4 结论 | 第59-60页 |
第5章 磺丁基醚β-环糊精修饰毛细管电色谱拆分地平类药物对映体 | 第60-75页 |
5.1 引言 | 第60-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5.2.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5.2.3 毛细管柱预处理 | 第62页 |
5.2.4 开管毛细管柱制备过程 | 第62-63页 |
5.2.5 电色谱条件 | 第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5.3.1 电色谱柱的制备 | 第63页 |
5.3.2 基本结构表征 | 第63-65页 |
5.3.3 电渗流的考察 | 第65-66页 |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6-71页 |
5.3.5 重现性与稳定性 | 第71页 |
5.3.6 地平类药物色谱分离结果与机理的探讨 | 第71-74页 |
5.4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