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8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石墨烯的主要掺杂方法 | 第9-15页 |
1.2.1 石墨烯的分子取代掺杂 | 第9-13页 |
1.2.1.1 非金属原子掺杂 | 第9-12页 |
1.2.1.2 金属原子掺杂 | 第12-13页 |
1.2.2 表面掺杂 | 第13-14页 |
1.2.3 掺杂型石墨烯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石墨烯量子点和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 | 第15-21页 |
1.3.1 GQDs 和 Doped-GQDs 的制备 | 第15-19页 |
1.3.1.1 top-down 合成 GQDs 和 Doped-GQDs | 第15-16页 |
1.3.1.2 bottom-up 合成 GQDs 和 Doped-GQDs | 第16-19页 |
1.3.2 GQDs 及 Doped-GQDs 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2.1 GQDs 及 Doped-GQDs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2.2 GQDs 及 Doped-GQDs 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第2章 硼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2 硼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 第30页 |
2.2.3.3 硼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30-32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荧光光谱(FL)表征 | 第32页 |
2.3.3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32-33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33-34页 |
2.3.5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34-35页 |
2.3.6 拉曼谱图(Raman)表征 | 第35-36页 |
2.4 结论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3章 基于 BGQDs 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特异性检测葡萄糖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3.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第41页 |
3.2.3.2 硼掺杂石墨烯(BG)的制备 | 第41页 |
3.2.3.3 硼掺杂石墨烯量子点(BGQDs)的制备 | 第41页 |
3.2.3.4 “聚集诱导荧光增强”葡萄糖特异性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3.3.1 BGQDs 等电点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2 缓冲溶液 pH 的优化 | 第43页 |
3.3.3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3-44页 |
3.3.4 BGQDs 检测葡萄糖 | 第44-45页 |
3.3.5 选择性考查 | 第45-46页 |
3.3.6 BGQDs 与葡萄糖异常荧光响应光散射及对应的 TEM 和 AFM 表征 | 第46-47页 |
3.4 结论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