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以八仙、何仙姑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意义、目标及思路 | 第9-12页 |
2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的故事原型 | 第12-25页 |
2.1 永州何仙姑 | 第12-16页 |
2.2 增城何仙姑 | 第16-17页 |
2.3 其他何仙姑 | 第17-20页 |
2.4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的美学意义 | 第20-25页 |
3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的社会地位及审美内涵 | 第25-37页 |
3.1 女性神仙符号的崇拜意义及美学意义 | 第25-27页 |
3.2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衍化中的审美意蕴 | 第27-29页 |
3.3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与传统审美文化 | 第29-31页 |
3.4 “八仙”文化组成与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的美育意义 | 第31-37页 |
4 何仙姑与“八仙”及其使用的法器的审美文化意义 | 第37-47页 |
4.1 隋唐与宋明间女性地位对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形成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 《竹叶舟》与《元曲选》中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及法器的变化 | 第39-41页 |
4.3 何仙姑所用法器从笊篱到荷花的文化及审美意义 | 第41-45页 |
4.4 何仙姑女性神仙符号与“八仙”文化的审美意趣 | 第45-47页 |
5 何仙姑形象与吕洞宾的关系及美学意义 | 第47-53页 |
5.1 作为吕洞宾弟子的何仙姑 | 第47-50页 |
5.2 对吕洞宾的影响及美学意义 | 第50-53页 |
6 结论:何仙姑的传统审美文化意义及现代转化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