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产业创新平台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基于实物期权思想的风险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4 创新平台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5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1-32页 |
2.1 产业创新平台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1.1 产业创新平台的含义 | 第21页 |
2.1.2 产业创新平台的属性 | 第21-22页 |
2.1.3 产业创新平台的结构 | 第22-24页 |
2.2 项目投资理论 | 第24-28页 |
2.2.1 项目投资的含义 | 第24页 |
2.2.2 投资决策的方法 | 第24-28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8-32页 |
2.3.1 风险的定义 | 第28页 |
2.3.2 风险管理程序 | 第28-29页 |
2.3.3 基于实物期权的投资风险控制理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3.1 投资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 | 第32-33页 |
3.2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的特点 | 第33-34页 |
3.3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的识别 | 第34-39页 |
3.3.1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归纳的依据 | 第34-35页 |
3.3.2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的归纳 | 第35-36页 |
3.3.3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基于环境的分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9-55页 |
4.1 问卷的形成与调查 | 第39-40页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9页 |
4.1.2 问卷的发放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4.2 问卷的检验 | 第40-42页 |
4.2.1 信度检验 | 第40-41页 |
4.2.2 效度检验 | 第41-42页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4.3.1 公共因子的抽取 | 第42-44页 |
4.3.2 公共因子的定义 | 第44-46页 |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6-55页 |
4.4.1 评价指标 | 第46-48页 |
4.4.2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4.4.3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关键风险因素控制研究 | 第55-70页 |
5.1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55-57页 |
5.1.1 连续时间下基于 BLACK-SCHOLES 模型的实物期权定价 | 第55-57页 |
5.1.2 离散时间下基于二叉树模型的实物期权定价 | 第57页 |
5.2 实物期权对产业创新平台投资的适用性 | 第57-58页 |
5.2.1 实物期权的应用条件 | 第57-58页 |
5.2.2 产业创新平台所具有的实物期权特性 | 第58页 |
5.3 风险因素权重的分配 | 第58-60页 |
5.4 对应实物期权的识别与风险控制策略的选择 | 第60-61页 |
5.5 基于实物期权的产业创新平台投资风险控制方法应用 | 第61-66页 |
5.5.1 投资项目背景 | 第61-63页 |
5.5.2 计算方法 | 第63-65页 |
5.5.3 投资架构方案的评估 | 第65-66页 |
5.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6-70页 |
5.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5.6.2 对策建议 | 第67-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