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硅基介孔材料研究概述 | 第11-16页 |
1.2.1 硅基介孔材料简介 | 第11-13页 |
1.2.2 硅基介孔材料合成方法 | 第13-15页 |
1.2.3 硅基介孔材料在催化氧化苯乙烯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碳纳米管概述 | 第16-18页 |
1.3.1 碳纳米管简介 | 第16-17页 |
1.3.2 碳纳米管的催化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创新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数据处理及表征手段 | 第20-26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0-22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0-21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催化性能测试 | 第22页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2.3 表征手段 | 第23-26页 |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23页 |
2.3.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3-24页 |
2.3.3 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 第24页 |
2.3.4 元素含量分析 | 第24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4页 |
2.3.6 紫外可见吸收/漫反射分析 | 第24-25页 |
2.3.7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 第25页 |
2.3.8 气-质联用分析 | 第25页 |
2.3.9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超声化学法合成 Co-SBA-15 及其催化氧化苯乙烯的研究 | 第26-39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30页 |
3.2.1 一步合成法 | 第26-27页 |
3.2.2 生物试剂修饰法 | 第27-30页 |
3.2.3 超声结合 pH 调节法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3.3.1 制备中 pH 值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反应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不同钴基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 | 第32-35页 |
3.3.4 快速超声法与常规水热法的比较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Co-SBA-15 和 Co-MCM-41 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苯乙烯的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9-40页 |
4.2.1 Co-MCM-41 的制备 | 第39-40页 |
4.2.2 Co-SBA-15 的制备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4.3.1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40-44页 |
4.3.2 催化性能评价 | 第44-45页 |
4.3.3 不同催化剂中钴的存在形态 | 第45-48页 |
4.3.4 反应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超声浸渍法制备 Co/CNTs 催化剂及其催化氧化苯乙烯的研究 | 第51-62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5.3.1 不同金属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52-53页 |
5.3.2 不同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3 溶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5.3.4 钴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7-59页 |
5.3.6 反应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7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