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经典作家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8-13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9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9-11页
        (一)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1-12页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2-13页
第一章 经典作家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第13-23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3-18页
        (一) “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根本出发点第13-15页
        (二) 不断改善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是现实诉求第15-17页
        (三) 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最终目标第17-18页
    二、列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8-23页
        (一) 改善民生是共产党的重要职责,关系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第18-20页
        (二)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制度第20-21页
        (三) 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石是发展经济第21-23页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第23-32页
    一、两次革命的胜利是改善民生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第23-25页
        (一)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民生改善提供政治前提第23-24页
        (二)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民生改善提供制度保障第24-25页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第25-28页
        (一) 共产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第25-27页
        (二) 调查研究,反映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第27页
        (三) 改善民生必须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27-28页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民生目标第28-32页
        (一) 注重经济民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29页
        (二) 强调政治民生、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29-30页
        (三) 重视文化民生、实现文化现代化、大众化第30-32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32-45页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第32-36页
        (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富民的评价标准第32-33页
        (二) 改革是富民的必由之路第33-34页
        (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富民的终极目标第34-36页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第36-39页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36-37页
        (二)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37-38页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民生目标第38-39页
    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第39-45页
        (一) 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第39-41页
        (二)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第41-42页
        (三)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42-45页
第四章 经典作家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第45-52页
    一、经典作家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第45-47页
        (一) 把人作为民生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45-46页
        (二) 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第46-47页
    二、经典作家民生思想的实践启示第47-52页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第47-48页
        (二) 发展民主政治,为改善民生提供政治保证第48-49页
        (三)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倡导文化民生第49-50页
        (四)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有效改善民生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城化中的政府协作效应实践与启示--以广佛同城为例
下一篇:临朐县村级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