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磷酰化对白杨素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白杨素的研究背景第12-17页
        1.1.1 白杨素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第12-13页
        1.1.2 白杨素的生物活性第13-15页
        1.1.3 白杨素的结构改造现状第15-17页
    1.2 磷酰化改造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磷酰化改造的意义第17-18页
        1.2.2 磷酰化改造的方法第18-20页
    1.3 白杨素的磷酰化改造现状第20-21页
    1.4 固体支撑磷脂膜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磷酰化对白杨素体外抗氧化的影响研究第23-50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7页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2.2 磷酰化白杨素体外抗氧化的研究方法第25-27页
    2.3 磷酰化白杨素对 H_2O_2·的清除研究第27-32页
        2.3.1 流路参数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第28页
        2.3.2 碳酸盐体系对抑制率的影响第28页
        2.3.3 鲁米诺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28-29页
        2.3.4 过氧化氢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29-30页
        2.3.5 结果分析第30-32页
    2.4 磷酰化白杨素对·OH 的清除研究第32-37页
        2.4.1 流路参数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第32页
        2.4.2 鲁米诺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2-33页
        2.4.3 过氧化氢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3-34页
        2.4.4 硫酸铜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4页
        2.4.5 结果分析第34-37页
    2.5 磷酰化白杨素对 O_2·~-的清除研究第37-41页
        2.5.1 流路参数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第37页
        2.5.2 鲁米诺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7-38页
        2.5.3 邻苯三酚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8页
        2.5.4 氢氧化钠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第38-39页
        2.5.5 结果分析第39-41页
    2.6 磷酰化白杨素对 DPPH·的清除研究第41-43页
        2.6.1 实验原理第41页
        2.6.2 结果分析第41-43页
    2.7 磷酰化白杨素对 ABTS·的清除研究第43-49页
        2.7.1 实验原理第43-44页
        2.7.2 结果分析第44-49页
    2.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3 磷酰化对白杨素抑制红细胞氧化溶血的影响研究第50-60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3页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1-52页
        3.2.2 磷酰化白杨素对红细胞溶血抑制的研究方法第52-53页
    3.3 磷酰化白杨素对红细胞氧化溶血抑制的研究第53-59页
        3.3.1 磷酰化白杨素对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抑制的研究第53-56页
        3.3.2 磷酰化白杨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红细胞溶血的抑制研究第56-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磷酰化对白杨素抑菌性的影响研究第60-69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3页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1-62页
        4.2.2 磷酰化白杨素抑菌性的研究方法第62-63页
    4.3 磷酰化对白杨素抑菌性的影响研究第63-68页
        4.3.1 磷酰化白杨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研究第63-66页
        4.3.2 磷酰化白杨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研究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磷酰化白杨素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的研究第69-78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9-70页
        5.2.2 磷酰化白杨素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70-71页
    5.3 磷酰化白杨素与磷脂膜相互作用的研究第71-77页
        5.3.1 裸电极与磷脂双层膜电极的循环伏安表征第71-72页
        5.3.2 白杨素与 DMPC\DMPG 修饰电极相互作用第72-74页
        5.3.3 磷酰化白杨素与 DMPC\DMPG 修饰电极相互作用第74-75页
        5.3.4 结果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6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个生物相关体系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
下一篇:高比表面积ZrO2和TiOx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