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3.1 社区与城市社区 | 第14-16页 |
1.3.2 权力与社区权力结构 | 第16-17页 |
1.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3 研究展望 | 第22-24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我国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 | 第26-32页 |
2.1 社区权力结构的构成主体 | 第26-28页 |
2.1.1 党组织的权力 | 第26-27页 |
2.1.2 行政机关的权力 | 第27页 |
2.1.3 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 | 第27-28页 |
2.1.4 社区居民的权力 | 第28页 |
2.2 社区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 | 第28-31页 |
2.2.1 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80年代以前) | 第29页 |
2.2.2 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权力膨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 第29-30页 |
2.2.3 新兴权力主体出现(2000年至今)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理论视角:权力、城镇化与公共服务 | 第32-42页 |
3.1 权力主体的资源支配能力 | 第32-36页 |
3.1.1 政党组织的优先分配权 | 第33页 |
3.1.2 行政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 | 第33-34页 |
3.1.3 社区居委会对资源的依附性 | 第34-35页 |
3.1.4 民间组织和居民的权力资源分散 | 第35-36页 |
3.2 城镇化对社区权力结构的冲击 | 第36-39页 |
3.2.1 精英模式 | 第37页 |
3.2.2 合作者模式 | 第37-38页 |
3.2.3 多元模式 | 第38-39页 |
3.3 公共服务对社区的需求 | 第39-40页 |
3.3.1 政府职能转变对公共服务的强化 | 第39-40页 |
3.3.2 公共服务供给对社区的依赖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城市社区权力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以济南市为例 | 第42-62页 |
4.1 个案选取理由及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42-45页 |
4.1.1 高档封闭社区——历山名郡社区 | 第43页 |
4.1.2 单位社区——济炼社区 | 第43-44页 |
4.1.3 村改居社区——十里河社区 | 第44-45页 |
4.2 城市社区权力的主导者 | 第45-51页 |
4.2.1 高档社区:街道办的推力 | 第45-46页 |
4.2.2 单位社区:驻区工厂主导 | 第46-48页 |
4.2.3 村改居社区:村居精英的引领 | 第48-51页 |
4.3 城市社区权力运行的参与者和互动关系 | 第51-55页 |
4.3.1 高档社区:俱乐部合作模式 | 第51-53页 |
4.3.2 单位社区:企业精英模式 | 第53-54页 |
4.3.3 村改居社区:多元博弈模式 | 第54-55页 |
4.4 城市社区权力结构转型的困境 | 第55-60页 |
4.4.1 党政控制权渗透社区 | 第56-57页 |
4.4.2 社会组织话语权和行动权较弱 | 第57-58页 |
4.4.3 社区精英的过度依赖 | 第58-59页 |
4.4.4 普通居民参与权的缺失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我国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 第62-67页 |
5.1 规范国家党政权力 | 第62-63页 |
5.2 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边界 | 第63-64页 |
5.3 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 | 第64页 |
5.4 建立权力的协调机制 | 第64-65页 |
5.5 实行社区的分类治理 | 第65-66页 |
5.6 重视社区文化的培育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