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1.2 现实依据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美丽中国的内涵和人文基础 | 第18-23页 |
2.1 美丽中国的内涵 | 第18-21页 |
2.1.1 环境美 | 第18-19页 |
2.1.2 社会美 | 第19-20页 |
2.1.3 人文美 | 第20-21页 |
2.2 美丽中国的人文基础——美丽人生 | 第21-23页 |
2.2.1 美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美丽人生的内涵 | 第21-23页 |
3 美丽人生的要素构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23-28页 |
3.1 美丽人生的核心要素和表现形式 | 第23-26页 |
3.1.1 积极的人生态度 | 第23页 |
3.1.2 高尚的人生目的 | 第23-24页 |
3.1.3 正确的人生价值 | 第24-25页 |
3.1.4 健康的人生理想 | 第25-26页 |
3.1.5 美丽的外在表达 | 第26页 |
3.2 美丽人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 第26-28页 |
3.2.1 教育内容的相契合 | 第27页 |
3.2.2 教育目的的相契合 | 第27-28页 |
4 大学生人生观存在问题分析 | 第28-36页 |
4.1 问题分析 | 第28-32页 |
4.1.1 消极的人生态度 | 第28-29页 |
4.1.2 功利的人生目的 | 第29-30页 |
4.1.3 或缺的人生价值 | 第30-31页 |
4.1.4 世俗的人生理想 | 第31页 |
4.1.5 失范的行为表现 | 第31-32页 |
4.2 问题归因 | 第32-34页 |
4.2.1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乏 | 第32-33页 |
4.2.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 第33页 |
4.2.3 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 第33-34页 |
4.2.4 社会转型时期的负面效应 | 第34页 |
4.3 大学生美丽人生教育的迫切性 | 第34-36页 |
5 大学生美丽人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 第36-46页 |
5.1 强化嵌入制,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 第36-37页 |
5.1.1 高校将美丽人生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 第36-37页 |
5.1.2 高校多渠道拓展美丽人生观的传播途径 | 第37页 |
5.1.3 高校增设大学生美丽人生激励机制 | 第37页 |
5.2 强化主导制,提升学生人生品质 | 第37-39页 |
5.2.1 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育德教育 | 第38页 |
5.2.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8-39页 |
5.2.3 加强大学生以“中国梦”为内核的理想教育 | 第39页 |
5.3 强化导师制,帮助学生三大设计 | 第39-40页 |
5.3.1 帮助学生学涯设计,理性择专业 | 第39-40页 |
5.3.2 帮助学生职涯设计,理性择职业 | 第40页 |
5.3.3 帮助学生生涯设计,理性择人生 | 第40页 |
5.4 强化责任制,引导学生四大审美 | 第40-42页 |
5.4.1 净化灵魂,育就美丽心灵 | 第41页 |
5.4.2 文明话语,养就美丽语言 | 第41页 |
5.4.3 躬行践履,造就美丽行为 | 第41-42页 |
5.4.4 优化环境,成就天人合一 | 第42页 |
5.5 强化协同制,促进学生自觉自律 | 第42-46页 |
5.5.1 课堂教学,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 | 第42页 |
5.5.2 校园生活,以丰富的活动陶冶人 | 第42-43页 |
5.5.3 社会实践,以深刻的感悟启迪人 | 第43-44页 |
5.5.4 网络教育,以慎独的境界自律人 | 第44页 |
5.5.5 自我体悟,以自省的范式提升人 | 第44-46页 |
6 大学生美丽人生与美丽中国的实现 | 第46-48页 |
6.1 美丽中国离不开青少年 | 第46页 |
6.2 当代大学生的美丽人生与美丽中国合拍共振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A:大学生美丽人生现状调查问卷 | 第51-55页 |
附录 B: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