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1.1 FST基因 | 第13-17页 |
1.1.1 FST基因结构特征 | 第13页 |
1.1.2 FST基因生物学功能 | 第13-14页 |
1.1.3 FST基因对肌肉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4 FST基因与其他基因的互作研究 | 第15-17页 |
1.2 双启动子 | 第17-18页 |
1.3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19页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1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4 主要药品的配制 | 第20-21页 |
2.1.5 主要生物学软件 | 第21页 |
2.1.6 实验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35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2.2.2 目的片段的亚克隆 | 第22-25页 |
2.2.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31页 |
2.2.4 细胞的培养 | 第31页 |
2.2.5 瞬时转染 | 第31-32页 |
2.2.6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2.8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cDNA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9 Real-time PCR的检测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3.1 猪FST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结果 | 第35-36页 |
3.1.1 FST基因编码区的PCR扩增结果 | 第35页 |
3.1.2 重组克隆质粒PMD18-T-FST的酶切鉴定 | 第35-36页 |
3.1.3 民猪FST基因编码区测序结果 | 第36页 |
3.2 α-actin的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结果 | 第36-38页 |
3.2.1 α-actin的PCR扩增结果 | 第36-37页 |
3.2.2 重组质粒pMD18-T-α-actin的酶切鉴定 | 第37页 |
3.2.3 α-actin测序结果 | 第37-38页 |
3.3 P1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3.3.1 pGL3-basic质粒与pMD18-T-α-actin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38-39页 |
3.3.2 P1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39页 |
3.3.3 P1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39页 |
3.4 P2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9-44页 |
3.4.1 pEGFP-C1质粒与pMD18-T-α-actin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0页 |
3.4.2 pEGFP-C1-CMV-α-actin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3.4.3 pEGFP-C1-CMV-α-actin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1页 |
3.4.4 CMV-actin的克隆与测序结果 | 第41-43页 |
3.4.5 pGL3-basic质粒与pMD18-T-CMV-α-actin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3页 |
3.4.6 P2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3.4.7 P2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4页 |
3.5 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3.5.1 C_2C_(12)细胞、PK15细胞的培养及转染效果 | 第44页 |
3.5.2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3.6 P3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5-47页 |
3.6.1 pEGFP-C1质粒与pMD18-T-α-actin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5-46页 |
3.6.2 pEGFP-C1-α-actin与pMD18-T-FST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6页 |
3.6.3 P3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46-47页 |
3.6.4 P3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7页 |
3.7 P4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7-49页 |
3.7.1 pEGFP-C1质粒与pMD18-T-α-actin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7-48页 |
3.7.2 pEGFP-C1-CMV-α-actin与pMD18-T-FST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48页 |
3.7.3 P4重组质粒菌液PCR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3.7.4 P4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49页 |
3.8 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 | 第49-51页 |
3.8.1 从细胞中提取RNA的质量鉴定 | 第49-50页 |
3.8.2 FST基因及相关基因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4 讨论 | 第51-53页 |
4.1 载体构建 | 第51-52页 |
4.1.1 P1、P2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1页 |
4.1.2 P3、P4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1-52页 |
4.2 瞬时转染后细胞状态的观察 | 第52页 |
4.3 FST与MYOD、MYOG、MSTN、GDF11之间的互作分析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