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桑德尔《正义》课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桑德尔《正义》课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关于桑德尔《正义》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6 讨论式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2 《正义》课基本情况简述 | 第15-19页 |
2.1 《正义》课属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道德推理课程 | 第15-16页 |
2.2 《正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 | 第16-17页 |
2.3 《正义》课的课程内容融合了热点问题和理论 | 第17-19页 |
3 《正义》课中的讨论式教学过程 | 第19-35页 |
3.1 设置拷问理论的道德问题 | 第19-23页 |
3.1.1 设置拷问“功利”路径的道德问题 | 第19-20页 |
3.1.2 设置拷问“自由”路径的道德问题 | 第20-22页 |
3.1.3 设置拷问“德性”路径的道德问题 | 第22-23页 |
3.2 创设具有两难性的问题情境 | 第23-26页 |
3.2.1 利用法律案件创设两难性的问题情境 | 第23-24页 |
3.2.2 利用故事创设两难性的问题情境 | 第24-26页 |
3.3 开展以教师为指导的讨论 | 第26-35页 |
3.3.1 提问 | 第26-27页 |
3.3.2 倾听 | 第27-29页 |
3.3.3 回应 | 第29-35页 |
4 《正义》课中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分析 | 第35-43页 |
4.1 学生由道德问题生成理论 | 第35-38页 |
4.1.1 学生由道德问题生成各哲学家的理论 | 第35-37页 |
4.1.2 学生生成与自己身份、文化背景相符合的理论 | 第37-38页 |
4.2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道德预演 | 第38-41页 |
4.2.1 学生在以法律案件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道德预演 | 第38-40页 |
4.2.2 学生在以故事创设的的问题情境中进行道德预演 | 第40-41页 |
4.3 学生在讨论中生成道德理性 | 第41-43页 |
5 《正义》课中的讨论式教学对改进“伪讨论”课堂的建议 | 第43-48页 |
5.1 设置具有争议性、开放性的问题 | 第43-44页 |
5.2 转变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 | 第44-48页 |
5.2.1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由“控制者”转向“帮助者” | 第45-46页 |
5.2.2 在生生辩论中,教师由“旁观者”转向“组织者”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