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综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文献搜集法 | 第12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2-13页 |
1.4.3 对比研究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26页 |
2.1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综述 | 第15-20页 |
2.1.1 国内高校景观设计特点简述 | 第15-16页 |
2.1.2 西方大学景观设计特点简述 | 第16-17页 |
2.1.3 高校校园景观的人文性分类 | 第17-20页 |
2.2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理论及体现 | 第20-24页 |
2.2.1 校园景观设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自然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第21-22页 |
2.2.3 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第22-23页 |
2.2.4 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 第23-24页 |
2.3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 第24-25页 |
2.3.1 校园景观是校园历史的见证与记忆 | 第24页 |
2.3.2 校园景观是校园建设发展的宝贵无形资产 | 第24页 |
2.3.3 校园景观是塑造特色校园的基础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校园景观设计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 第26-32页 |
3.1 校园景观设计的规划要点分析 | 第26页 |
3.2 使用功能要点 | 第26-27页 |
3.3 教育文化功能要点 | 第27-30页 |
3.3.1 审美教育功能 | 第27-28页 |
3.3.2 历史文化教育功能 | 第28-29页 |
3.3.3 品格教育功能 | 第29-30页 |
3.4 功能性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 | 第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校园景观实体构成要素的文化内涵 | 第32-38页 |
4.1 校园建筑的文化属性 | 第32-34页 |
4.1.1 校门 | 第32-33页 |
4.1.2 景亭 | 第33页 |
4.1.3 建筑楼 | 第33-34页 |
4.2 校园雕塑的文化属性 | 第34-35页 |
4.3 校园史迹文物的文化属性 | 第35-36页 |
4.4 其他校园景观元素的文化属性 | 第36-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中西方大学校园景观案例分析 | 第38-48页 |
5.1 中国海洋大学 | 第38-40页 |
5.1.1 校园概况 | 第38页 |
5.1.2 区位及校园选址 | 第38-39页 |
5.1.3 具有“大师情结”的历史沿革 | 第39页 |
5.1.4 具有教育功能的历史文脉 | 第39-40页 |
5.2 深圳大学 | 第40-44页 |
5.2.1 校园选址 | 第41页 |
5.2.2 具有“深圳速度”的校园规划设计 | 第41页 |
5.2.3 校园精神 | 第41-42页 |
5.2.4 体现“师法自然”设计理念的校园建筑 | 第42-44页 |
5.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第44-47页 |
5.3.1 历史背景 | 第44页 |
5.3.2 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及文化内涵 | 第44-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校园景观设计功能性表达原则及营造方法 | 第48-53页 |
6.1 校园景观设计的功能性表达原则 | 第48-50页 |
6.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8页 |
6.1.2 教育优先的原则 | 第48-49页 |
6.1.3 特色创造的原则 | 第49页 |
6.1.4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 第49-50页 |
6.2 校园景观功能性的营造方法 | 第50-53页 |
6.2.1 依托学校历史文脉 | 第50页 |
6.2.2 运用本土材料 | 第50-51页 |
6.2.3 以“园林精神”为基石,打造校园的意境美 | 第51-52页 |
6.2.4 利用植物,塑造四季景观 | 第52-53页 |
第7章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 | 第53-61页 |
7.1 学校概况 | 第53页 |
7.2 校园景观结构 | 第53页 |
7.3 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及工业元素的应用分析 | 第53-60页 |
7.3.1 巡司河景观带 | 第53-55页 |
7.3.2 雕塑 | 第55-56页 |
7.3.3 工业文化长廊 | 第56-6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