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逻辑中的空间上海想象--重读《上海的早晨》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5-10页 |
第一章 上海的空间生产与想象 | 第10-16页 |
一、殖民现代性的上海空间生产与想象 | 第10-11页 |
二、革命现代性的上海空间生产与想象 | 第11-16页 |
第二章 公共/私人——空间上海想象 | 第16-31页 |
一、两种日常生活景观 | 第16-22页 |
1. 凋零的海上花世界——退化的地景符号 | 第16-19页 |
2. 崛起的新都市空间——“新兴城市”工人新村 | 第19-22页 |
二、地理景观的建造与更名——空间权力改造与分配 | 第22-31页 |
1. 十里洋场的空间改造 | 第22-25页 |
2. 规训与惩罚的空间 | 第25-28页 |
3. 作为城市边缘和补充的地方空间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文化逻辑塑造的主体空间 | 第31-44页 |
一、转变的资本家 | 第31-32页 |
二、欲望都市里的消费空间——被审视的女性身体 | 第32-36页 |
三、新世界里的半边天——革命意志中的女性身体 | 第36-39页 |
1. 沪江纱厂的女工们 | 第36-37页 |
2.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第37-39页 |
四、新青年——意识形态与未来空间的规划 | 第39-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