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禄丰县“村改居”官场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社区管理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社区协同治理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村改居”社区治理综述 | 第14-15页 |
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5页 |
四、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村改居”社区 | 第15-16页 |
(二)有限政府理论 | 第16页 |
(三)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四)协同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村改居”社区及其特点 | 第18-22页 |
一、“村改居”社区的形成及转变条件 | 第18-19页 |
二、“村改居”社区的特点 | 第19-22页 |
(一)过渡性 | 第19页 |
(二)边缘性 | 第19-20页 |
(三)复杂性 | 第20页 |
(四)落后性 | 第20页 |
(五)部分居民拥有集体资产 | 第20-21页 |
(六)社区管理难度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模式构建分析 | 第22-35页 |
一、经验借鉴 | 第22-25页 |
(一)上海模式 | 第22-23页 |
(二)江汉模式 | 第23-24页 |
(三)经验总结 | 第24-25页 |
二、“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模式构建 | 第25-35页 |
(一)主体角色功能定位 | 第25-31页 |
(二)主体间互动关系 | 第31-32页 |
(三)相关完善举措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官场社区“村改居”实践分析 | 第35-58页 |
一、官场社区概况 | 第35页 |
二、官场社区调查研究 | 第35-51页 |
(一)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36-38页 |
(三)问卷检验 | 第38-51页 |
三、官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一)居民参与度低,自治能力弱 | 第51页 |
(二)社区制度建设不完善 | 第51-52页 |
(三)社区工作量大、难度大 | 第52页 |
(四)社区环境不够好 | 第52-53页 |
(五)社会保障不完善 | 第53页 |
四、官场社区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53-58页 |
(一)居民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 第53-54页 |
(二)社区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三)社区工作难度大的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四)社区环境差的原因分析 | 第56页 |
(五)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官场社区“村改居”协同治理建议 | 第58-67页 |
一、明确各主体定位,提升协同能力 | 第58-60页 |
(一)政府 | 第58页 |
(二)社区 | 第58-59页 |
(三)新型服务组织 | 第59-60页 |
(四)居民个人 | 第60页 |
二、完善各项制度 | 第60-65页 |
(一)完善自治制度 | 第60-62页 |
(二)完善管理制度 | 第62-63页 |
(三)完善监督制度 | 第63-64页 |
(四)完善保障制度 | 第64-65页 |
三、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 | 第65-67页 |
(一)转变观念 | 第65页 |
(二)转变工作方式 | 第65-66页 |
(三)增强综合素质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一、研究的成果 | 第67页 |
(一)构建了“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模式 | 第67页 |
(二)摸清了官场社区“村改居”后的情况 | 第67页 |
(三)厘定了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67页 |
(四)提出了官场社区协同治理的建议 | 第67页 |
二、研究的局限 | 第67-68页 |
三、研究的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1:问卷调查表 | 第72-77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