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与“适性”—郭象心性哲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2.实际意义 | 第11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5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郭象心性哲学之形成背景 | 第17-28页 |
| (一)道家道教“心性”论 | 第17-21页 |
| 1、“心”本虚静,无撄自由 | 第17-19页 |
| 2、道“性”自然,回归本真 | 第19-21页 |
| (二)儒家对“心性”思想的解读 | 第21-24页 |
| 1、“心”为身主,知善俱足 | 第21-22页 |
| 2、“性”由天赋,扬善须教 | 第22-24页 |
| (三)早期佛教传入背景及影响 | 第24-26页 |
| (四)魏晋玄学的发展及影响 | 第26-28页 |
| 二、郭象心、性概念释义 | 第28-32页 |
| (一)“心”为灵府,无心至顺 | 第28-29页 |
| (二)“性”之自然,各有本分 | 第29-31页 |
| (三)心若无知,任性自生 | 第31-32页 |
| 三、郭象心性哲学的修养论 | 第32-36页 |
| (一)无心无己,体合变化 | 第32-33页 |
| (二)适性自足,率性而为 | 第33-34页 |
| (三)虚心集道,道通为一 | 第34-36页 |
| 四、郭象心性哲学的境界论 | 第36-41页 |
| (一)“适性逍遥”:个体独立之境界 | 第36-38页 |
| (二)“无心顺化”:万物冥合之境界 | 第38-41页 |
| 五、郭象心性哲学的影响 | 第41-47页 |
| (一)沟通佛学,诠释逍遥 | 第41-43页 |
| (二)上承庄子,兼综儒道 | 第43-45页 |
| (三)下启重玄,阐释心性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郭象《庄子注》中关于“心性”的内容 | 第50-54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