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9页 |
·氮素对水体的污染及去除方法 | 第10-11页 |
·氮素污染的危害性 | 第10页 |
·氮素排放的国家控制标准 | 第10-11页 |
·常规除氮方法 | 第11页 |
·传统生物脱氮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原理及工艺 | 第11-12页 |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缺陷 | 第12页 |
·新型生物脱氮处理技术 | 第12-22页 |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 第12-14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 第14-15页 |
·异养硝化 | 第15-17页 |
·好氧反硝化 | 第17-20页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 第20-22页 |
·高盐度废水的生物处理现状 | 第22-23页 |
·高盐度废水的来源 | 第22页 |
·高盐度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 | 第22-23页 |
·废水生物强化技术 | 第23-24页 |
·废水生物强化技术的定义 | 第23页 |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 第23-24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和驯化方法 | 第26-27页 |
·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机制比较 | 第27页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研究 | 第27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生物强化短程硝化系统的研究 | 第27-28页 |
·本论文研究的基金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9-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3页 |
·富集筛选菌株的活性污泥来源 | 第29页 |
·耐盐富集培养基 | 第29页 |
·耐盐异养硝化培养基 | 第29-30页 |
·耐盐好氧反硝化培养基 | 第30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培养基 | 第30页 |
·生理生化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 | 第30-32页 |
·检测16S rDNA所用试剂 | 第32页 |
·SBR反应器 | 第32-33页 |
·短程硝化系统污泥来源 | 第33页 |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进水水质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 | 第33-34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和筛选 | 第34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形态观察 | 第34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 第34-36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菌株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性能测定 | 第37-38页 |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以及混合系统产N_2O试验 | 第38页 |
·高效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制备 | 第38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接入短程硝化系统 | 第38页 |
·短程硝化反应器SBR1和SBR2运行方式 | 第38页 |
·强化菌种的数量检测 | 第38-39页 |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驯化方法及所筛菌株qy37的鉴定 | 第40-50页 |
·富集和驯化方法 | 第40-41页 |
·污泥来源 | 第40-41页 |
·富集和驯化方法 | 第41页 |
·富集和驯化过程监测 | 第41-43页 |
·纯海水培养时的耐盐富集驯化系统 | 第43-46页 |
·耐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 | 第46页 |
·菌株qy37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46-47页 |
·菌株qy37的形态学特征 | 第46-47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7页 |
·菌株qy37的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 第47-49页 |
·DNA的提取 | 第47页 |
·PCR产物监测 | 第47-48页 |
·16S rDNA测序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机制比较及氨氮加速降解特性 | 第50-59页 |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作用 | 第50-52页 |
·菌株qy37的好氧反硝化作用 | 第52-54页 |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作用与好氧反硝化作用比较 | 第54-55页 |
·菌体生长量的差异 | 第54页 |
·COD去除量的差异 | 第54-55页 |
·NH_2OH变化的差异 | 第55页 |
·硝态氮积累量的差异 | 第55页 |
·菌株qy37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混合系统 | 第55-58页 |
·混合系统内各氮素的转化 | 第55-56页 |
·混合系统内N_2O的变化 | 第56-57页 |
·混合系统内氨氮加速降解的原因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生物强化含海水污水的SBR短程硝化系统 | 第59-70页 |
·菌株来源 | 第59-60页 |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的硝化特性比较 | 第60-65页 |
·NH_4~+-N的变化 | 第61-62页 |
·NO_2~--N的变化 | 第62-63页 |
·TN和COD的变化 | 第63-64页 |
·pH和ORP的变化 | 第64-65页 |
·NO_3~--N和DO的变化 | 第65页 |
·强化系统与原系统运行稳定性比较 | 第65-67页 |
·强化菌种数量变化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今后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