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2.2 创新点 | 第13页 |
1.2.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1 居住区 | 第14页 |
1.3.2 环境 | 第14-15页 |
1.3.3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外部空间 | 第15页 |
1.3.4 人性化 | 第15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5-17页 |
1.5 研究框架和探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居住区户外环境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 | 第18-30页 |
2.1 国外居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1.1 居住区建设规划理论 | 第18-20页 |
2.1.2 居住区户外环境理论 | 第20-21页 |
2.2 国内居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页 |
2.3 我国居住区环境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2.3.1 我国居住区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2.3.2 邯郸市居住区户外环境发展概述 | 第26页 |
2.4 我国现阶段居住区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居住区总体特征 | 第26-27页 |
2.4.2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组成要素 | 第27-28页 |
2.4.3 居住户外环境存在的主要非人性化问题 | 第28页 |
2.5 章节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居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理论依据 | 第30-44页 |
3.1 行为心理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0-34页 |
3.1.1 生理需求 | 第31页 |
3.1.2 安全需求 | 第31-32页 |
3.1.3 社交与爱的需求 | 第32-33页 |
3.1.4 审美需求 | 第33-34页 |
3.2 活动行为需求理论 | 第34-38页 |
3.2.1 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类型 | 第34-35页 |
3.2.2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活动模式与行为习性 | 第35-38页 |
3.2.3 居住区户外环境对于居民活动行为的影响 | 第38页 |
3.3 人性化空间理论 | 第38-43页 |
3.3.1 空间尺度 | 第38-39页 |
3.3.2 空间限定与围合 | 第39-41页 |
3.3.3 空间中的焦点 | 第41页 |
3.3.4 空间序列设计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邯郸市居住区案例调研分析 | 第44-84页 |
4.1 邯郸市居住区调查研究 | 第44-45页 |
4.1.1 调查方法 | 第44页 |
4.1.2 调查内容 | 第44页 |
4.1.3 调查对象选取 | 第44-45页 |
4.2 河北工程大学居住小区 | 第45-50页 |
4.2.1 居住区概况 | 第45-46页 |
4.2.2 居住区户外环境使用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2.3 户外环境人性化的设置 | 第48-49页 |
4.2.4 户外环境非人性化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4.3 邯郸市三广小区 | 第50-63页 |
4.3.1 居住区概况 | 第50-51页 |
4.3.2 居住区户外环境使用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3.3 户外环境人性化的设置 | 第55-61页 |
4.3.4 户外环境非人性化问题分析 | 第61-63页 |
4.4 连城别苑 | 第63-70页 |
4.4.1 居住区概况 | 第63-64页 |
4.4.2 居住区户外环境使用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4.3 户外环境人性化的设置 | 第67-68页 |
4.4.4 户外环境非人性化问题分析 | 第68-70页 |
4.5 邯郸市美的城 | 第70-81页 |
4.5.1 居住区概况 | 第70-71页 |
4.5.2 居住区户外环境使用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4.5.3 户外环境人性化的设置 | 第73-80页 |
4.5.4 户外环境非人性化问题分析 | 第80-81页 |
4.6 邯郸市不同时期居住区户外环境特征总结 | 第81-83页 |
4.6.1 活动场地设置 | 第82页 |
4.6.2 道路交通设置 | 第82页 |
4.6.3 绿化景观设置 | 第82页 |
4.6.4 休憩设施设置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居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设计策略 | 第84-116页 |
5.1 居住区户外环境人性化设计原则 | 第84-85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居民户外活动的舒适性 | 第84页 |
5.1.2 住区户外环境从形式化到实用化 | 第84页 |
5.1.3 促进居民、邻里交流原则 | 第84-85页 |
5.1.4 多样化和个性化并重原则 | 第85页 |
5.1.5 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85页 |
5.2 居住区户外环境活动场地人性化设计 | 第85-95页 |
5.2.1 老年人活动场地 | 第85-90页 |
5.2.2 儿童活动场地 | 第90-94页 |
5.2.3 中年人活动场地 | 第94-95页 |
5.2.4 青年人活动场地 | 第95页 |
5.3 居住区户外环境道路交通人性化设计 | 第95-103页 |
5.3.1 散步道与步行空间 | 第95-98页 |
5.3.2 综合考虑车行道路系统与人行道路系统 | 第98-101页 |
5.3.3 停车方式设置 | 第101-103页 |
5.4 居住区户外环境绿化景观人性化设计 | 第103-110页 |
5.4.1 绿化景观设计 | 第103-108页 |
5.4.2 水景设置 | 第108-110页 |
5.5 居住区户外环境设施人性化设计 | 第110-115页 |
5.5.1 坐息设施设计 | 第110-113页 |
5.5.2 文字标识与空间标识系统设计 | 第113-114页 |
5.5.3 居住区环境灯光设计 | 第114-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6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