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 | 第12页 |
| 1.2 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 1.2.1 常规合成法 | 第12-13页 |
| 1.2.2 超声-微波合成法 | 第13页 |
| 1.2.3 电化学合成法 | 第13-14页 |
| 1.2.4 原位组装合成法 | 第14页 |
|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 1.3.1 污染物检测 | 第14-15页 |
| 1.3.2 生物小分子检测 | 第15-16页 |
| 1.3.3 DNA检测 | 第16-17页 |
| 1.4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6页 |
| 第2章 HKUST-1在Nafion-SWCNT上的电化学合成及苯二酚异构体检测应用 | 第26-42页 |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7-28页 |
| 2.2.2 Nafion-SWCNT分散液的制备 | 第28页 |
| 2.2.3 Cu/Nafion-SWCNT/GCE的制备 | 第28页 |
| 2.2.4 HKUST-1/Nafion-SWCNT/GCE的制备 | 第28页 |
| 2.2.5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 2.3.1 不同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29-30页 |
|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30-32页 |
| 2.3.3 不同扫描速率对HQ,CT和RS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32-34页 |
| 2.3.4 计时电流法 | 第34-35页 |
| 2.3.5 传感器对HQ,CT和RS的同时测定 | 第35-36页 |
| 2.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稳定性及回收率 | 第36-37页 |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第3章 基于HKUST-1现场制备的无标记凝血酶电化学传感器 | 第42-56页 |
| 3.1 前言 | 第42-43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 3.2.2 Cu/GCE的制备 | 第44页 |
| 3.2.3 HKUST-1/GCE的制备 | 第44页 |
| 3.2.4 AuNPs/HKUST-1/GCE的制备 | 第44页 |
| 3.2.5 MCH/TBA/AuNPs/HKUST-1/GCE的制备 | 第44-45页 |
| 3.2.6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 3.3.1 不同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 第45-46页 |
| 3.3.2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46-47页 |
| 3.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47-49页 |
| 3.3.4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9-51页 |
| 3.3.5 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 | 第51-52页 |
|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52-53页 |
| 3.3.7 传感器对实际血清样品中凝血酶的测定 | 第53页 |
| 3.4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第4章 基于铜-三聚硫氰酸MOF层层组装的凝血酶电化学传感器 | 第56-74页 |
| 4.1 前言 | 第56-58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58-59页 |
| 4.2.2 AuNPs的制备 | 第59页 |
| 4.2.3 Cu-TCY/AuE的制备 | 第59页 |
| 4.2.4 MCH/TBA/AuNPs/Cu-TCY/AuE的制备 | 第59页 |
| 4.2.5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 4.3.1 不同修饰电极的AFM表征 | 第60-62页 |
| 4.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62-63页 |
| 4.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63-65页 |
| 4.3.4 修饰电极的实验条件优化 | 第65-67页 |
| 4.3.5 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 | 第67-68页 |
|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68-69页 |
| 4.3.7 传感器对实际血清样品中凝血酶的检测 | 第69页 |
| 4.4 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第78页 |
| 1.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78页 |
| 2.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