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ATP 伺服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PID 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空间光通信的组成及关键的控制技术 | 第11-13页 |
1.5 ATP 系统控制技术的组成以及介绍 | 第13页 |
1.6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ATP 伺服系统研究 | 第15-22页 |
2.1 ATP 伺服系统组成 | 第15-17页 |
2.2 系统的各控制单元模型以及传输模型函数的有效建立 | 第17-18页 |
2.3 ATP 伺服系统控制模型 | 第18-20页 |
2.4 粗、精跟踪视场的有效匹配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基本控制技术研究 | 第22-33页 |
3.1 智能控制技术 | 第22-23页 |
3.2 传统的一自由度 PID 控制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3.3 传统一自由度 PID 控制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3.4 二自由度 PID 控制系统 | 第27-28页 |
3.5 二自由度 PID 控制的几种基本结构 | 第28-30页 |
3.6 一自由度与二自由度 PID 控制技术的比较 | 第30-31页 |
3.7 ATP 伺服系统中二自由度 PID 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新型 PID 控制技术的设计、仿真与实现 | 第33-43页 |
4.1 基于自适应的二自由度 PID 控制 | 第33-35页 |
4.2 基于内模控制的二自由度 PID 控制 | 第35-38页 |
4.3 基于 Smith 预估的三自由度 PID 控制 | 第38-40页 |
4.4 基于自补偿的三自由度 PID 控制 | 第40-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ATP 伺服系统仿真 | 第43-47页 |
5.1 粗、精跟踪回路控制技术的有效选择 | 第43页 |
5.2 粗跟踪控制技术选择 | 第43-44页 |
5.3 ATP 复合控制技术仿真 | 第44-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