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与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16页 |
1.3.2 论文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2.1 操作风险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19-21页 |
2.2.1 按操作损失事件及业务活动分类 | 第19-20页 |
2.2.2 按导致操作风险的原因划分 | 第20-21页 |
2.3. 操作风险的特点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表现类型 | 第23-26页 |
3.2 操作损失 | 第26-31页 |
3.2.1 操作损失发生机制 | 第26-27页 |
3.2.2 操作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 第27-29页 |
3.2.3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损失分布情况 | 第29-31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3.3.1 产权制度不明确,“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 第31页 |
3.3.2 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 第31页 |
3.3.3 委托-代理机制缺失 | 第31-32页 |
3.3.4 对操作风险存在认识误区 | 第32页 |
3.3.5 操作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 第32-33页 |
3.3.6 信息披露及贷款制度等不完备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 | 第35-50页 |
4.1 操作风险度量定量方法的概述 | 第35-36页 |
4.2 操作风险基本计量方法 | 第36-40页 |
4.2.1 基本指标法 | 第36-37页 |
4.2.2 标准法 | 第37-38页 |
4.2.3 高级度量法 | 第38-40页 |
4.3 各种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3.1 基本指标法、标准法以及高级计量法之间的比较分析 | 第40页 |
4.3.2 高级计量法之间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4.4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实证研究 | 第41-45页 |
4.4.1 同一度量对象的选择 | 第42页 |
4.4.2 三种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实证研究 | 第42-44页 |
4.4.3 三种度量方法之间的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4.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收入模型 | 第45-49页 |
4.5.1 模型的选择——收入模型 | 第45-46页 |
4.5.2 数据获取 | 第46-47页 |
4.5.3 实证分析 | 第47-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和管理对策 | 第50-59页 |
5.1 构建操作风险知识组织学习体系 | 第50-54页 |
5.1.1 银行员工层次的操作风险知识组织学习 | 第51-52页 |
5.1.2 银行团队层次的操作风险知识组织学习 | 第52-53页 |
5.1.3 银行组织层次的操作风险知识组织学习 | 第53-54页 |
5.2 构建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培育和提升体系 | 第54-58页 |
5.2.1 构建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 第54-55页 |
5.2.2 构建操作风险——合规教育培训制度 | 第55-57页 |
5.2.3 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综合保障体系 | 第57页 |
5.2.4 健全操作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 第57-58页 |
5.2.5 做好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预防机制 | 第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