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12-18页 |
1.1 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1.1 类型及类型思维 | 第12页 |
1.1.2 类型思维的特点 | 第12-14页 |
1.2 类型思维在方法论上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1 打破了“抽象”、“具体”的二元划分 | 第14页 |
1.2.2 在解释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 第14-15页 |
1.3 类型思维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1.3.1 对于原始材料的过度偏爱 | 第15页 |
1.3.2 对内在价值的认识有所欠缺 | 第15-16页 |
1.4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 | 第16-18页 |
1.4.1 “理想类型”是“理解型”的社会学方法 | 第16页 |
1.4.2 “理想类型”是一种带有“理想型”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理性类型”擅长宏观性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类型学视野下中国习惯法研究的梳理 | 第18-33页 |
2.1 中国学者关于习惯法研究构建的三种理论类型 | 第18-22页 |
2.1.1 法文化型 | 第18-20页 |
2.1.2 本土资源型 | 第20-21页 |
2.1.3 规范型 | 第21-22页 |
2.2 类型学视野下中国习惯法研究的梳理 | 第22-33页 |
2.2.1 研究方法方面 | 第22-24页 |
2.2.2 分析框架方面 | 第24-28页 |
2.2.3 理论成果方面 | 第28-33页 |
第三章 中国习惯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 第33-39页 |
3.1 中国习惯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1.1 分析框架简单僵化 | 第33-34页 |
3.1.2 研究术语的简单比附 | 第34-35页 |
3.1.3 对习惯法本身研究不足 | 第35页 |
3.1.4 研究方法存在不足 | 第35-36页 |
3.1.5 研究动机的实用化 | 第36页 |
3.2 我国习惯法研究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第36-39页 |
3.2.1 学者沟通和训练的原因 | 第37页 |
3.2.2 对于我国社会背景把握有所欠缺 | 第37-38页 |
3.2.3 习惯法研究批判意识欠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深化中国习惯法研究的几点对策性思考 | 第39-45页 |
4.1 中国习惯法研究应有的基本立场 | 第39-41页 |
4.1.1 中国问题的持续关注 | 第39-40页 |
4.1.2 理性与经验的融合 | 第40-41页 |
4.1.3 以人为本的立场 | 第41页 |
4.2 深化中国习惯法研究的几点建议 | 第41-45页 |
4.2.1 从习惯法的内在精神入手 | 第42页 |
4.2.2 从现实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 | 第42-43页 |
4.2.3 研究方法的融合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