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渎职犯罪主体特征的纷争 | 第13-14页 |
一、身份说 | 第13页 |
二、公务说(又称:职权说) | 第13-14页 |
三、身份与公务兼具说 | 第14页 |
四、财产性质说和“新公务论” | 第14页 |
第二节 渎职犯罪主体特征纷争的评价 | 第14-16页 |
一、对“身份说”的评价 | 第15页 |
二、对“公务说”的评价 | 第15页 |
三、对“财产性质说”的评价 | 第15页 |
四、对“新公务论”的评价 | 第15-16页 |
五、对“身份与公务兼具说”的评价 | 第16页 |
第三节 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对“身份”的理解 | 第16-17页 |
二、对“从事公务”的理解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渎职犯罪主体认定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 第18-20页 |
一、国家机关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能否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 | 第18-19页 |
二、具有双重职能单位中的人员能否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三、实习人员能否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 | 第20页 |
第二章 渎职犯罪中有关“重大损失”的认定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重大损失的表现形式 | 第21-26页 |
一、物质性损失 | 第21页 |
二、非物质性损失 | 第21页 |
第二节“重大损失”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 第21页 |
一、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 | 第21-23页 |
二、非物质性损失的认定 | 第23-24页 |
三、经济损失时间的确定 | 第24-25页 |
四、债权损失的认定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26-28页 |
一、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概念 | 第26页 |
二、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特征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种类 | 第28-30页 |
一、渎职犯罪中的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 第28-30页 |
二、渎职犯罪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 | 第30页 |
第三节 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渎职犯罪中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2-35页 |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为实行犯的情形 | 第33-34页 |
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唆、帮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的情形 | 第34页 |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唆、帮助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的情形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渎职犯罪中责任人员之间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5-37页 |
一、关于集体研究决定与个人决定渎职行为的认定 | 第35页 |
二、关于单位领导人员与具体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