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式污水源热泵污垢生长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污垢的危害和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1.1.3 污垢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污垢的研究简史 | 第14-15页 |
1.2.2 换热设备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2 污垢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21-29页 |
2.1 污垢的类型及各类主要成分 | 第21-22页 |
2.2 污垢的形成过程 | 第22-23页 |
2.3 污垢形成与生长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2.3.1 换热器结构参数 | 第24页 |
2.3.2 换热器运行参数 | 第24-25页 |
2.3.3 流动介质的性质 | 第25页 |
2.3.4 环境因素对生物污垢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污垢积聚的预测模型 | 第29-33页 |
3.1 污垢微分方程概述 | 第29-30页 |
3.2 常用污垢积聚经验模型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直接式污水源热泵换热器内污垢生长特性试验 | 第33-49页 |
4.1 污垢监测方法简述 | 第33-35页 |
4.1.1 污垢热阻法 | 第33-35页 |
4.2 污水源热泵换热器污垢生长监测方案 | 第35-42页 |
4.2.1 西安某污水源热泵系统简介 | 第36-38页 |
4.2.2 热泵蒸发器与冷凝器换热方式简介 | 第38-39页 |
4.2.3 参数测量 | 第39-42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4.3.1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4.4.1 二级出水水温特性 | 第43-44页 |
4.4.2 污垢生长特性与分析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抑垢除垢对策及污垢清洗周期 | 第49-59页 |
5.1 抑垢策略——运行阶段采取的策略 | 第49-51页 |
5.1.1 化学法 | 第49-51页 |
5.1.2 物理法 | 第51页 |
5.1.3 新技术 | 第51页 |
5.2 除垢策略——污垢形成后采取的策略 | 第51-53页 |
5.2.1 机械清洗方法 | 第51-52页 |
5.2.2 化学清洗方法 | 第52-53页 |
5.3 换热器最佳清洗周期 | 第53-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直接式污水源热泵与间接式污水源热泵的比较 | 第59-69页 |
6.1 直接式与间接式污水源热泵简介 | 第59-60页 |
6.2 直接式与间接式污水源热泵能效对比 | 第60-67页 |
6.2.1 计算条件 | 第60页 |
6.2.2 直接系统的能效比计算 | 第60-63页 |
6.2.3 间接系统的能效比计算 | 第63-65页 |
6.2.4 性能系数影响因素比较 | 第65-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